◆李 芹
(江蘇省東海縣房山高級中學)
學困生語文學習的幾點思考
◆李 芹
(江蘇省東海縣房山高級中學)
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因此,我們必須具備很強的服務意識轉變角色,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師生心靈的對話,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和培養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育是面向每個學生的、關注的是每個學生的成長,學困生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有權力享受教育,他們也需要被人關愛,也想體驗成功的喜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力。我們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創設樂學氛圍,恰當地運用激勵性語言,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教育語言應是導火索、沖擊波、興奮劑,要有啟人心智、激人思維之功效”。
我們對學生激勵的方法,可以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引導的手勢,同樣能夠打動學生的心靈,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功效。我們還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成功與進步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予以肯定、表揚,如“不錯”“真棒”“你真厲害”“你真行”“我真沒想到你這樣聰明”,等等。適時使用暗示信號如“激勵的手勢”“滿意的微笑”“期待的眼神”等,這樣,學困生的自信心倍增,極大地提高了學困生學習的興趣。因此,老師不能放棄學困生,而是要利用學生本身固有的好奇心以及他們對成功自尊的愿望,采用最佳積極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有特色發展。
語文的課堂容量大,內容多種多樣,尤其是寫作對素材的積累要求高,學生動起來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我們多給一點愛心和耐心。我們應該做到“好看的要愛,有傷疤的更要憐惜”。因此,老師不要嫌棄學困生,絕不把他們當作包袱,切忌輕易向家長及班主任告狀,要處處關心每一個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教師只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學起來才有積極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教學中一定要確定好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效果如何。老師應按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水平,智力特點,為學困生制定合適的目標。孔子說,因材施教,“其材”不一,其“教”也不一。如果為所有學生制定同一個教學目標,會導致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長此以往,能力差的學生如果無所收獲,他們會喪失信心和學習興趣。因此,可根據學困生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不同目標,如成績較好的學生要求背名句,講解文言文,組織知識競賽等;成績較差的就要求他們多看書,做中等題;而對于特別差的學生只需讓他們看懂書即可。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妨按學生的實際能力來制定,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設計好導語,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注意導的藝術。在開放式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多向互動的過程。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成功的導入,往往會達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2.創設情境,設計問題
教師要注意問的藝術,我們可以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認知矛盾的焦點處、教材前后的銜接處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呈階梯狀設問,以激發學困生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授課效果,培養學困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創設情景,以情激趣,要使學生親臨其境,觸景生情,才能使學生有感而發。因此,我們要以實物演示情景,用圖象、聲音、多媒體再現情景,用語言描述情景,用音樂渲染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其事,感受自然流淌,從而達到激發興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3.化難為易,給學困生“減負”
老師應盡量將教材化難為易,盡量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先問學困生擴大學生的參與率,使多數學生每堂課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減少學生作業量是一種“減負”,但除此之外,還應注重課堂“減負”,教師要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講課不能面面俱到,不“滿堂灌”,而要精講精練,發揮學困生主動性,使學困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4.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努力設計靈活多樣的教法,圍繞學生的學,不斷更新教學方法。
5.注重對學困生學習的評價
學習語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知識和技能都需要長期積累和訓練,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的學困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考試成績仍然不是很理想,如果老師不善于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進步他們很容易產生失望,自卑心理,興趣淡然,甚至放棄。學困生在學習上有消極性也有積極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違反紀律的行為,也有守紀律的愿望,利用這種心理,可以為學困生設計一個評價表:上課紀律5%上課發言5%、家庭作業5%、朗讀對話課文5%、老師抽查5%、學生主動學習10%、每日閱讀5%、測試60%。老師告訴他們只要認真做好“上課守紀、積極發言、完成好課后作業、背好名句、讀好課文、主動參與”這幾項,他們就會取得一定成績,就會進步。這樣在一個具體的學法指導下,具體學習目標指引下去努力,學困生是不會沒有興趣的,并且他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激勵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困生也有頭腦,有專長,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會的人。只要老師善于用自己的愛心與智慧,循循誘導,寓樂于學,因時、因地、因人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用語言和行為來感化和滋潤學生,學困生一定會體驗學習成功的歡樂。
[1]語文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韓永昌.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中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