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
(吉林省伊通縣伊通鎮第五小學)
試論“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劉曉春
(吉林省伊通縣伊通鎮第五小學)
語文教學內容因其所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養一代新人的優勢。“大語文觀”就是要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誠、善良、美好的心靈,尊重真理,富有責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相機引領學生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學生從中不僅感受到了作者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外,還體會到了文中滲透著的人文關懷,感受到法布爾的人性關照蟲性,對渺小的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多讀中國文學、優秀中華人物事跡更有必要: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學生在自己閱讀課外書時,讀懂其生動有趣的情節,心中再現栩栩如生的形象,體味關于愛、友誼、忠誠、勇敢、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恒的人類精神,從而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激蕩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離不開課外閱讀。
欲望,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促進小學生獨立、自然地成長,其效果遠勝于教師口干舌燥的說教
蘇霍姆林斯基在《必須教會少年閱讀》一文中說:“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課外閱讀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
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發展智能,提高語文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發散思維,使感知的內容立體化,思考能力和創新質疑能力都得到提高。應因而閱讀是一種智能活動。閱讀面廣的人對世間的間接體驗豐富,情感出更細膩敏感,其思維水平會日益提高。作為教師遵守語文教學的規律“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要課內課外相得益彰,讓學生“課內精耕細作,課外躍馬平川”。反之,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學生用課外學到的知識來彌補課內的不足與空白。既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又使學生增強了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還吸引學生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記得我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上課初始,當我問誰對蟋蟀有哪些了解時,學生除了介紹蟋蟀的生活習性,講有關它的故事外,還有的學生拿出《昆蟲記》為我們讀了一首描寫蟋蟀的小詩,當時就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想此時,孩子們的情緒是高漲的,課外閱讀猶如春雨般潤物無聲,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因此整節課學生的思維都是活躍的,敏捷的。他們除了從課文中體會到了蟋蟀的聰明,勤勞,專注,還融合了課外閱讀的理解,認為蟋蟀還不悲觀,有一種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生的認識之所以這么深刻,正如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所說:“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古今中外各種社會生活,經歷了漫長歷史發展,傾聽了眾多智慧的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價值觀上也更完善。”
其次,寫作需要閱讀,閱讀能發展人的心智,豐富人的情感,閱讀的情景會激活人的不同體驗,讓人生成個性化的感悟。恰好現今我們倡導作文的個性化表述。什么是個性化表述?個性化表述是一個內容和形式統一下的概念,它的內核,一個是“真”:真情實感,真知灼見;一個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體驗,是自己的觀察和認識,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載這些內容的獨特的言語傳遞。而這個“真”、“特色”依賴于作者本身的豐富——情感的豐富,認識的豐富,體驗的積累和擴展。作文本該去陳述什么,顯示什么,傳遞什么,但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認識中,作文僅是像數理化一樣的作業,希望有一個套路,然后找一些東西填充。因為應試,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選擇閱讀,就是選擇感悟和體驗。文字形成的空間遠不止文學,它的世界很大,很豐富。在目前學生生活接觸面普遍較窄,缺乏更豐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況下,閱讀是寫作個性化的最好的策動,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在學生寫作的真實性和多樣性。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閱讀對于寫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學藝術求援力圖從那里借取創新的激發點,激發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靈感勃發的構思能力。”這段話道出了閱讀對于寫作特別是構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目前,小學課外閱讀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一線教師及家長的重視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顯而易見,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讀寫能力,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另外,課外閱讀促進個性健康的發展。把“學困生束縛在題海里,連報紙也不讓翻一翻的學生,其性格上孤僻憂郁,急躁畏難的情趣更嚴重,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為學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以讀促思,以讀促寫,提高語文成績。蘇霍姆利斯基指出: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不需要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所以,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有預見地引導學困生閱讀課外書籍,能夠豐富知識積累,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語文素養。為此,我做了如下嘗試:指導學生讀一些勵志書籍或文章,談感受,增強他們戰勝學習上困難的信心;引導學生讀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仿寫想象類的小練筆,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推薦閱讀古典名著、科普類小品文,選喜歡的情節或段落寫在筆記本上,背誦優美句段;找學生座談,談談閱讀的收獲和感受。
從以上具體操作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個別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因為你會發現只要一有時間,他便會拿起課外書讀。而且一些家長也說孩子在做閱讀題時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也比以前會寫作了。我想隨著這些學生課外閱讀量地不斷增大,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會由淺入深,從而深入課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可見,加強課外閱讀,不僅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更是世界范圍教育成功的經驗。近兩年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之外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輕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黃健民.加強課外閱讀 提高學生素質[A].福建省首屆少兒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