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正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也是穩定有序的社會。公平正義對化解矛盾、實現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實現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關鍵詞: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維護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11-02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對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執政理念的深化與發展,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創建和諧社會,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保證社會公平與正義。
一、公平正義對實現社會和諧的意義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公平正義作為衡量和評價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準則的綜合性范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體現,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1.公平正義有利于合理分配社會利益
從社會利益分配的視角來看,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使所有勞動者和建設者都能夠分享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成果,促進社會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社會主義革命不同于歷史上一切政治革命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能使廣大勞動群眾不僅享受到革命的政治成果,而且享受到革命的物質成果,消滅貧窮和愚昧,達到共同富裕。
2.公平正義有利于調動廣大勞動者主動性和創造性
無論何種社會形態,發展都是第一位的,特別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尤其重要,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力中,勞動者始終是第一位的,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勞動者的積極性如何、潛能發揮怎樣,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至關重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以人為本,保證公平正義。在公民基本權利方面,尊重每一個社會成員對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尊重人的尊嚴,保護人的基本權利,使人們享有基本的教育、就業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給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基本平臺,有利于提高整個民族的基本素質,為國家現代化的和諧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石。在個人機會選擇方面,機會應向全社會成員開放。只有實現機會均等,才能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們的聰明才智,培育社會公平競爭和奮發向上的風氣,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二、公平正義對實現社會和諧的作用
當前,中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保持清醒頭腦,深刻認識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這是實現中國長遠發展目標的重要保證。
1. 公平正義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
公平正義產生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不僅形成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人與自然的矛盾,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人與人一定的社會關系,產生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些矛盾,人們一直在探索一種比較合理、大家基本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這就是社會公平正義原則。在原始社會,主要通過部落首領或酋長主張公道,來化解社會矛盾,來維系原始部落的生活生產秩序和生存發展。人類分化為階級社會以后,產生了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公平觀。統治階級憑借占有生產資料和掌握國家政權,對被統治階級進行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是他們養活了窮人;而被統治階級則認為,我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其主要成果被統治階級無償占有了,這是不公平的。被統治階級為了追求自己的公平,不斷地起義、造反和抗爭,結果一次次被鎮壓。直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消滅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剝削關系,形成了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公平觀。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堵塞不公平渠道得到的不義之財,營造公平正義的競爭平臺,通過正當渠道致富,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才能減少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
2. 公平正義是維系社會和諧的法律規則
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表白自己的公平正義,也會制定一些法律和規章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持續發展,這樣既有利于按章協調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可以向廣大人民表白,他們是按法律政策公平行事。事實上法律和政策是統治階級自己制定的,是維護本階級利益的工具,對廣大勞動者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正義,實質上毫無公平正義可言。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上消滅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剝削關系,人與人之間處于基本平等的關系,為了維護這些公平合理的平等關系,必須建立必要的法律和規章來保障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這些法律和規章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公平的原則。只有人們認為這些法律和規章是公平的,他們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并按照這些法律、規章去做,即使自己違反了這些法律和規章,做了蠢事,也會甘愿接受處罰。這樣,社會才會有章可循,人民才會安居樂業,社會才會安定有序,實現良性安全運行。
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社會公正是千百年來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奠定了政治前提;“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為實現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政治保證;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實現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物質基礎。
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隱諱地稱自己的哲學為“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他的社會和諧思想也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他將社會和諧解釋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社會生活中許多由于社會公正缺失而導致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也凸顯出來。由于社會成員在稟賦、能力、機遇等方面的差異,也由于市場規則難免存在著諸多不嚴密和不盡合理之處,還由于中國特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安排,導致了較為明顯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行業差別以及貧富懸殊等不公平現象,產生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壟斷經營甚至違法經營得不到有效遏制,群眾的土地、住房等財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產生經濟權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內部制度不健全,少數領導干部的權力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獨斷專行,黨員和群眾的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群眾的意志難以表達,產生政治權利上的不公平。可以說,當前人們對社會公正的關注程度實際上已經超越經濟領域,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和諧社會的六個方面中公平正義對于其他五個要素有著重要影響。只有實現公平正義,才能切實保證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權益,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只有實現公平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才能形成;只有社會利益分配公平合理,才能使社會各階層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社會才能呈現安定有序的局面。可見,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靈魂,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一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立,必將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益和利益,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建共享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成果,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和諧社會將不再遙遠。
當今社會,網絡信息的暢通使人們對公開、公正、公平正義的認識和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人性化。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行動都是在自覺意識指導下的,而行動的深沉理念源于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公平正義,給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平臺,使每個勞動者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都能得到自己的應得。社會強者有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臺,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報酬。社會弱者也能各盡所能,也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價值,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關愛,有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善者能善有善報,得到社會的贊譽和推崇,惡者應惡有惡報,遭到社會的唾棄和鄙視。只有這樣,社會正氣才會上升,人們才會心情舒暢,和諧社會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