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
【摘 要】本文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性、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三個層次構建了我國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2010年湖南省14個地市的統計數據,對我國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進行了測度,并根據實證結果對礦業可持續開發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全人類在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等相互關系的協調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在國外,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礦產資源產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可持續性及評價、發展對策等方面。GavinM. Hilson(2006)對礦業不可持續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強調礦業是可持續的,并建議擁有富礦的貧困國家進行跨國礦業運作,并分析了這種運作的功效;AdisaAzapagic(2004)構建了礦業可持續發展力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三類子指標。國內學者對此領域的研究大多是從礦產資源產業存在的問題、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產業發展戰略及對策和礦產資源產業發展機制等方面闡述的。我國學者彭秀麗(2011)從礦產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提出,必須健全和完善礦產開發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效果機制運行效果必須借助于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閆沛祿(2012)根據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基本要求和相關理論基礎,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進行了創新型分類;陳文婷(2011)指出新建礦山新建礦山企業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從以上的分析看來,現有研究成果中,對礦產資源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對策和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研究,對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作出了貢獻,但對礦產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理沒有開展研究,本文將嘗試對我國礦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實證研究,以探索我國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并對其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二、礦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科學地評價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是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建立指標體系過程中,本文在借鑒了云南省、貴州省等省區對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評價方法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里的各個具體指標。該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把指標體系設置為三個層次,自上而下分別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其中,準則層指標設置三個類指標,分別為:經濟發展相關性指標(礦區居民恩格爾系數X1、城礦職工人均可支配人均收入之比X2、城礦居民人均GDP之比X3、城礦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之比X4),資源利用效率指標(礦產回采率X5、礦產人均可采儲率X8、礦產綜合利用率X7、礦產采出率X6)和生態環境治理指標(礦區塌陷土地面積復墾率X9、環境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10、礦區綠化覆蓋率X12、工業“三廢”處理率
X11)。
三、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湖南省14個市州的統計數據,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在主成分分析模型時,本章運用的原始數據來自于《2010年湖南統計年鑒》、《2010年湖南省礦產資源統計年鑒》以及湖南統計信息網,有些數據通過網絡(百度搜索等)、新聞雜志、湖南統計信息網、調查、電話詢問和咨詢相關專家得到。通過以上途徑得到的數據具有權威性、可對比性和統計口徑一致性等特點,使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結果更科學,從而保證了礦業可持續發展度的比較更準確。以下運用SPSS17.0是分析步驟和結果。
第一步,原始數據的標準化和相關系數矩陣(SPSS17.0自動執行)。
第二步,成分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的計算。運用SPSS17.0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由表1知,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已高達87.611%,因此,只需選擇前四個主成分,其代表的信息量已比較能充分地描述原始數據所包涵的信息。
第三步,成分系數矩陣。在確定了4個主成分的基礎上,利用SPSS17.0軟件計算出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如表2所示:
第四步,綜合主成分得分表。如表2所示,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向量也就是主成分的得分系數矩陣,可以說明各個主成分在各變量上的載荷,從而得出個主成分的表達式,在表達式中的變量已經不是原始變量,而是標準化變量。綜合的分模型如下所示,由模型計算出的14個地州市的主成分得分、綜合得分及其排序如表3所示。
根據上市計算湖南省各個城市的綜合得分、排序見表3。
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綜合得分的排名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是長沙、株洲和湘潭,這三個城市排在前三名;從各個主成分的得分上看長沙在三個主成分上的得分均大于零,說明其在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各方面水平都是比較高的,比較全面的發展了礦產業。益陽、岳陽、衡陽、常德、邵陽綜合得分排名在第四至第八位,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永州、婁底、郴州、張家界、懷化、湘西綜合得分均小于零,說明這些地級市的礦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最高的是長沙、株洲和湘潭,這三個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并且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對環保的投資也是相當大的,對礦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長株潭一體化”也促進這三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給其礦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曙光。岳陽在第二主成分中是得分最高的,長沙、衡陽、郴州、婁底等地第二主成分得分較高,這些城市都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礦產回采率和礦產人均可采儲率都居全省前列,礦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較高。在這一主成分上得分最高的是株洲,從原始數據可以看出株洲的礦產綜合利用率、工業“三廢”處理率是比較高的,說明株洲在三廢治理的技術上是比較先進的。株洲是個老工業城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的利用率也比較高。在這一主成分上得分比較高的是長沙、岳陽和張家界,長沙是省會城市,在綠化和環保方面做得一直比較好,張家界是旅游城市,除了本身綠化環境優越之外,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四、結論以及對策建議
本研究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構建了礦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南省14個市州的統計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影響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礦區居民人均GDP、礦區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環境治理投資的力度和礦產的綜合利用率等。
針對以上問題,對策建議有:一是加強城市礦業研究,進行技術儲備。加強礦業生產技術的研發,進行礦業的知識化改造以提高礦業的科技含量,挖掘礦業科技潛力是礦業擺脫發展困境的重要任務之一。設立礦業技術研發專項,建立由不同礦業研究院,利用礦區優越的產業實踐條件和科研人才隊伍選定礦業生產過程中的重點項目進行科研攻關,落實科研與管理參分配的國家科技進步政策,提高礦業產業科學技術含量,為礦區產業結構的提升進行技術儲備。二是加強礦業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必須大力推進礦業的清潔生產,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積極發展礦產品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努力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三是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推進科技進步、提升創新能力是解決礦業可持續發展乏力的核心。科技進步可以推動礦產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研制、開發、推行先進的開采、加工礦產品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如無廢石開采技術、先進的井下充填技術、選礦綜合回收技術等,要充分依靠科學技術,積極推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Gavin M.Hilson.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Improv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th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ining Industry.
Part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225~226
[2]Arno Behrens,Stefan Giljum,Jan Kovanda,Samuel Niza.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global economy,worldwide patterns of natural resource
extrac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use polic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4):444~453
[3]彭秀麗.湖南礦產開發與礦區生態環境發展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湖南:中南大學.2011
[4]閆沛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D].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2
[5]陳文婷.新建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12BJY027)、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1YJA790114)、校級科研項目(jsdxxcfxbskyxm2011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