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內容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過于重視課本知識,忽略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今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 創新能力 民主氛圍 求異思維
1998年11月24日,江澤民主席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科學城會見科技界人士時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創新的核心就是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中學生物教學中越來越重要。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去做:
一、營造寬松民主氛圍,喚起創新意識
創造性才能的發揮離不開創新動機,它與課堂環境密切相關,課堂氣氛民主、輕松、師生關系和諧,有助于開拓學生思路,展開多向思維,誘發出創造動機,創造性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意愿和選擇,愛護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把學生看成自立的人、有潛能的人,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生物的心理自由,從而建立敢于開口,敢于質疑,敢于說“不”的課堂氛圍。
要創設這樣的學習氛圍,必須改變以前的教學方法和觀念,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敢于對課本知識和老師的教法提意見。
如教《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一課時,我提醒學生:不要迷信課本,課本由于出版的時間比較早,有些知識不太準確,你們大膽質疑,找出它的不妥之處。學生再三思考,果然提出了疑問:“我在電視上了解了科學家在長江流域觀察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現白鰭豚,所以我推測白鰭豚已經滅絕了,但是我們課本上的資料說現在白鰭豚還有幾十頭。”
怎么解決?首先肯定該學生的做法敢于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對課本的知識產生懷疑,不迷信課本;其次利用這個契機讓學生了解判斷一種生物是否滅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提倡自主學習,促進創新思維
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依賴于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主體意識是讓學生尊重自己的思維,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并運用語言載體顯現。學生學會質疑、釋疑,就是創新能力的一種展示。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呢?
培養自主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生對教材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各種方法和調動各種媒體,調動各種因素,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人人情緒高昂、思維活躍,這樣就會很容易地碰撞出創造性的火花。如在講授《人的性別遺傳》開始時,播放小品《超生游擊隊》片段你說他們這胎會生個男孩嗎?關于“生男生女關鍵在于誰”的問題,夫妻二人各執一詞,相互埋怨。你認為他們誰說的有道理嗎?這樣的引入就使學生想知道為什么,并懷著極大的興趣來學習生男生女的奧秘。有了濃厚的求知興趣,學生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思維才會靈活、多變,這就為喚起創新意識和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創新能力上做學生的引路者。現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總是凌駕于學生之上,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不許學生質疑課本知識,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了解學生的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心理過程、自我意識等個性心理結構。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根據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的發揮。例如我曾經聽過的一節生物課,當老師講到雞卵的結構時,突然一位學生問:“老師是先有雞還是先有卵?”當時這位老師停頓了幾秒,裝作沒有聽見然后繼續講課。這位老師的做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所謂求異思維,就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索多種答案的思維,其主要特點是求異與創新。
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不依常規從多方面尋求答案。長期的發散思維訓練可以擺脫思維的僵化、刻板呆滯。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主要特點。流暢性是指智力活動靈敏迅速,暢通少阻,能在較短時間內發表較多觀念,是發散思維的量的指標;靈活性是指思維靈活,觸類旁通,隨機應變,不受功能固著、定勢的約束,因而能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凡響的新觀念;獨創性是指思維具有超乎尋常的新異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證發散思維的本質。如講授《人的生殖》一課,講到人的發育起點是受精卵時,有位學生突然站起來問:“如果把受精卵植入到男性的體內,男人會不會生孩子?”剛一提問,課堂上馬上哄堂大笑,我等他們笑過之后說:“這位同學問得非常好,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這位男性會不會生孩子呢?”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最后總結男性即使有受精卵但是沒有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也是生不出孩子的。
四、重視生物課堂中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許多教師己形成了以驗證實驗現象和培養實驗技能為目的的實驗教學模式。現在的中學生物實驗教學重講授實驗,輕實驗過程的研究。而新的生物學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實驗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手機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講授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時,有個實驗小組提出:“冬天溫度較低,為了節省實驗時間,能不能用熱水代替冷水來進行隔水加熱?”經過討論有的小組說能,有的說不能。我最后笑著說:“我也不知道能不能,那你們就來通過對比實驗來驗證吧!”實驗結果顯示使用熱水確實能節約葉綠素脫色的時間,通過學生的親自實驗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挖掘創新教育素材,優化生物課堂教學結構,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成功經驗,一定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繼秀、汪昌華、陳慶華.《教育理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