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 秦健超
[摘 要]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普遍而又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文化結構中必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相對于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則具有非主流、青春性、多變性和挑戰性等特征。當前的研究生群體中大部分是“85后”“90后”,青年亞文化的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及學生活動,給當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本文主要是從青年亞文化的視角,對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27 — 02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是實現“中國夢”的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以“85后”、“90后”為主體的研究生群體,青年亞文化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學術、生活等,這挑戰著以主流文化為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青年亞文化及特性
越來越多的證據和事實表明,文化在未來全球發展和人類事務中扮演中心角色,它不僅對個人和機構、而且對社團、地區、國家和國際的發展都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可以理解為一切沖突的本源都是文化上的沖突。
青年亞文化是相對于成年人主流文化而言的,作為一種普遍而又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文化結構中必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青年亞文化”又稱青年文化、青少年亞文化或青春亞文化,在我國,也有人將其稱為非主流文化。我國的知青文化、搖滾樂、美女寫作等另類作家、網絡惡搞文學、惡搞漫畫等均屬青年亞文化形態。 “是不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特在特定的社會中卻是與主流文化并存的,成為主流文化的一種補充,一種枝蔓,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現象。”〔1〕青年亞文借助新媒體而廣泛傳播,“相對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變性和挑戰性的特性有別于位居社會主體的成人文化。而相對于基本認同主流價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則具有非主流、邊緣性的“亞”文化或“次”文化特征。”〔2〕 因而其具有邊緣性、顛覆性、批判性、草根性、游戲性、自發性、狂歡性等特性。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采取一種顛覆的態度。
二、青年亞文化視閾下對當前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思
以“85后”“90后”為主體的研究生群體,他們的成長以及現在學習、生活、工作等都深受青年亞文化的影響。因此,青年亞文化對當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應該引起反思:
(一)為何主流文化的的價值體系占領了主要課堂和宣傳陣地,卻無法深入青年研究生的內心
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性的文件是《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中強調“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學生頭腦?!薄?〕意見中的核心價值體系等當然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對社會主流文化一直以強權的形式,以正面傳播導向為主,對青年亞文化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的態度采取的是一種政治上的打壓和分裂,或是采取一種漠視的態度,殊不知青年亞文化作為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早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越來越不能被漠視的一股強大力量,正悄然地向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發起了挑戰。盡管青年亞文化在網絡上最為活躍,但它也實實在在影響著真實的生活,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有一組數據從側面就能說明這一問題,人民日報的全國發行量是295萬,而微博女王姚晨的粉絲數是1995萬,主流宣傳陣地在新興媒介的轉轉攻下,對青年一代到底還有多少真正的影響力存在?
從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不難發現,傳統的自上而下、以課堂為主導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根本就沒有觸及到人的靈魂,“研究對思想政治課有嚴重的厭煩情緒和學習目的的功利化,具體體現在思想上的輕視與懷疑、情感上的冷淡和疏遠、心理上的逆反和排斥、行為上的躲避和敷衍”〔4〕,他采取的是一種應付的態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脫離對象成為一種單邊主義、師生關系淡漠化加劇。
(二)各種“抵抗”“不合作”的現象背后,實質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被拋棄”
青年亞文化體現在行為儀式上的“抵抗”,實質是對當前現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否定”,對主流文化的一種“不認同”。為什么逃課成風、或是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學生采取應付甚至是娛樂化的態度面對傳統意義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活動,而抵抗的是“我們感興趣的他都沒聽說過,他講的內容我們都不感興趣,不知道怎么和老師良性溝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普遍落后于形勢的發展,注重理論觀點的灌輸和立場的訓練,甚至是一種完成任務式的走過場式的活動,不能清楚的解決學生的困惑,造成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任危機,從而產生各種“抵抗”“不合作”。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32億占整體網民的45.1%,占青少年總體的64.4%,網絡成為廣大青年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第一選擇。〔5〕但與此相應對的,當前我們倡導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以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少量的學術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主,以網絡為主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和載體尚未建立。
(三)當代青年對不良亞文化幾乎沒有辨別能力抵抗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此方面的引導明顯缺位和做得不夠
英國學者蘇格曼就曾指出 “青年亞文化是廣大青少年的新鴉片”要使廣大青年們認識到這種“新鴉片”具有誤導作用。青年人喜歡流行而排斥經典,排斥一切有深度的東西,一味去追求流行,追求娛樂,所以青少年多選擇電視和網絡等具有更大娛樂性和視覺沖擊力的媒體文化,逐漸遠離經典,遠離深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具體到每一個青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讓青少年學會控制自身行為,使之能夠明辯不良亞文化、抵抗不良亞文化,從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面對青年亞文化在研究生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現象,我們廣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要么是打壓和分裂,要么就是漠視不管,對理解、支持、包容、合理引導這一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缺位的。
三、如何針對青年亞文化的特性在研究生中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積極應對,堵不如疏
青年亞文化的種種特殊存并深深影響了研究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正視青年亞文化已是一股不能漠視的力量,并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從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應對,熟悉并把握青年亞文化的特征及規律,針對青年亞文化的特點及表象,探索其種種現象的本質,并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一味采取打壓、分裂、漠視的態度,甚至是舉起主流文化的大棒,應該是合理引導,同情、理解、寬容,堵不如疏。
(二)努力探索,開辟陣地
青年亞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就是新媒體,傳統的以主流文化及主流價值觀為主要導向的媒體不能吸引青年們的眼球,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說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適應實際需要。針對青年亞文化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應該積極抓住青年亞文化的種種特征,發揮以課堂為主陣地的同時,改革并豐富思想教育教育載體,強化傳統經典文化的傳播渠道,強調主流傳統、健康價值觀念,同時努力探索,以網絡等新興媒體為第二陣地,借助新興的媒體,創新工作思路與方法,開發能吸引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三)正確引導,彼此相長
當前研究生群體中,“85后”“90后”占據了大部分,這部分學生正處于青年早期,一方面體現了具有成熟的一面,但因為一直在校園里讀書,社會實踐和社會經驗相對不足,他們在面對一些觀念和價值取向的時候缺乏辨別能力和抵抗力。因此,要從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注重管理育人、過程育人,要真真切切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對青年學生正確、合理的引導,加強和青年學生的交流,把握動態,必要時加以干預,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幫助他們渡過思想上的困難期和關鍵點,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形成批判、比較和設計的能力,使學生的學術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得到同步提高。
〔參 考 文 獻〕
〔1〕唐海鸝.解讀大眾文化:在社會學的視野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7.
〔2〕馬中紅.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轉向〔J〕.文藝研究,2012,(12).
〔3〕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xxgk_142974.html. 2010-11-17.
〔4〕劉魯紅,孔天君.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的對策分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4).
〔5〕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住信息中心〔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htm.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