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效光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傳統的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以循循善誘的教導為主,而學生表面的“接受”和實際的“行動”存在著很大差距,無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體育課程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具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有鮮明的集體感,且能充分反映學生個性特征,相比于其他的學科,它更能在團體活動中規范學生的行為,有效進行知行轉化,培養學生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
一、通過體育課程,強化學生紀律意識
道德認識只有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且在連續、反復的訓練中,不斷鞏固、成為習慣,才是品德真正形成的標志。體育活動課程能夠有效克服學校德育工作“重說教、輕訓練”的缺點,在具體的活動中糾正初中生存在的言行脫節問題,培養中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體育課程田徑及廣播體操等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立正、報數、整隊時,對學生要提出嚴格的紀律要求,在身體練習中克服個人欲望,不能因個人的特殊行為影響整個班級的進度。同時強化學生的紀律和自覺意識,并告訴學生如果沒有紀律的約束,整個隊伍就會是一盤散沙,教學將無法進行。此外,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反饋,不斷強化。人的行為形成與強化有直接關系,而正強化的作用尤大。因此在提出要求后,要經常檢查和督促,對于能夠自覺遵守紀律的行為,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獎勵,以激勵和推動學生不斷重視和鞏固教育者所期望的行為,并逐漸轉化為習慣。
二、組織體育比賽,培養競爭合作精神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一直是體育賽事秉承的原則。競爭與合作也會是當今世界的基本趨勢,新世紀的人才應該敢于競爭,不斷的超越自我,同時又要學會合作,明白合作才是生存的王道。單純的說教,并不能讓學生很好地明白這一道理,學生應該在實踐中學會競爭與合作的方法,并能夠正確地對待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教師可以在體育課程的球類教學過程中,組織籃球賽、排球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并讓學生在比賽中體會到,每一個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大家彼此合作,才能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最終贏得比賽。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離開了群體的幫助,也無法順利地完成任務。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寬容同伴的失誤,正確對待對手的犯規,絕不允許施加報復。如果裁判有漏判、誤判的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對待裁判對雙方的判罰。學生通過將老師的說教付諸于行動,并切身得到一些感受,才能真正使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得到提升,這種德育教學方式比空洞的說教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更有利于學生的接受。
三、開展分組輪換教學,培養互助品質
在體育教學中,當教學內容比較多時,可以采用分組輪換教學的方法進行,不僅能夠節約課堂時間,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互助的品質和耐心。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各組學生分別練習不同性質的內容,然后不同小組互相交流,幫助其他組的學生進行學習。在體育課上,教師讓A、B、C小組分別學習50米加速跑、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之后,由A組學生擔當小老師,一對一地教B組學生如何掌握50米加速跑的要領。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著“幫助”和“被幫助”的機會,每個學生都要有耐心去幫助同學學習新知識。通過這樣的訓練,培養學生互助的優秀品質,并讓他們明白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只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廣為傳遞,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好。同時注意把集體培養與個別訓練相結合,既有集體的統一要求,又要根據個別差異,從個人的特點出發,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
四、實行輪流值日,培養勞動和服務精神
現階段的初中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有父母的寵愛,在學校有老師的關懷,很少知道勞動的辛苦,也沒有服務他人的意識。因此,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增強服務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在體育課上,對于場地的布置、體育器材的領用、歸還等都是一項繁重的任務,教師可以以此為條件,來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和服務意識。可以在班里設立輪流值日生一職,由班級學生輪流負責器材的借用等管理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從中受到良好的勞動教育,并感受到為大家服務的成就感。勞動訓練要與說理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自覺,而不是盲目、機械地讓學生去做一件事情。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