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龍
【摘 要】在多媒體和網絡充分發展的今天,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使用越來越普遍,大有沒多媒體便不是公開課,便不是優質課之勢。作為一位基層老師,我看未必。多媒體的直觀、形象、信息量大等優點雖然顯而易見。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為此我提出幾條不成熟的建議供同仁商榷。
【關鍵詞】多媒體;中學語文教學;不足;建議
在多媒體和網絡充分發展的今天,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使用越來越普遍,大有沒多媒體便不是公開課,便不是優質課之勢。不管老師自己是否能親手制作,公開課上都要用多媒體。一方面是評課標準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迎合評委和廣大教師的心態。難道使用多媒體就代表先進的教學理念?傳統常規教學手段就沒有生命力了嗎?作為一位基層老師,我看未必。多媒體的直觀、形象、信息量大等優點雖然顯而易見。但是多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模糊中學語文教學的本質,陷入電教萬能的誤區。
多媒體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哪些不足呢?
一、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費時費力,效率與效益不高
用過多媒體的老師都知道,要設計一堂多媒體教案,是一項繁雜的工作。既需要熟悉多媒體,又要準備大量的素材。自己能夠制作的部分,可能在短時間就能完成,而素材的準備過程十分漫長。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要對文字、圖像、聲音進行綜合處理。那么制作者就要掌握不少運用軟件, 這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是相當難以做到的。老師在信息的海洋中,尋尋覓覓很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難以選取符合自己意愿的材料。往往只好下載現成的課件然后簡單地剪切、組合。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常規備課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以這樣的效率去備課,一個學期能做幾個課件?在當前環境下,電教是否能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是廣大老師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因此多媒體教學成為公開課的表演道具、“裝飾品”也就不奇怪了。
二、忽視語言教學,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當課件播放的時候,學生馬上被優美的畫面和動聽的樂聲所吸引,學生關注的恰恰是聲畫本身,很難關注語言文字。老師也滿足于學生專注的目光和陶醉的神情,忽略了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還是語言文字的教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所包含的意蘊絕不是簡單的畫面及聲音能反映得了的。朱熹曾提出“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通過誦讀,領會文字中的情與理。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解讀文學形象必須以語言為中介。真正的語言教育應該是師生、生生、師生與教科書編者,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春花秋月”什么樣?“大風起兮云飛揚”是怎樣的情感?在文學審美的過程中,老師、學生由于生活體驗、情感經歷的不同,一千人就會形成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畫面。僅僅采用直觀手段教學,對學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抑制學生語言能力和創造思維的發展。這種冷漠的交流不僅導致課堂情感的缺失,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通過語文課的學習提高閱讀文字能力,從而產生豐富多彩的聯想與想象”,這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過去我們不主張學生以閱讀圖畫為主,就是因為圖畫削弱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當下卻把讀圖過程接長又拉長了。表面看來搞活了課堂氣氛,卻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與語文教學的初衷相悖而行。
三、淡化了老師的基本功
有了漂亮的多媒體課件,一俊遮百丑,老師不再為基本功犯愁。畫面可以拉,音樂可以酏,甚至課堂語言也可以克隆得最標準最生動。尤其可嘆的是,一些優秀課件的“出爐”不是老師的杰作,而是他人或集體的產物,老師的真正角色是“擊鍵手”,更有甚者,多媒體課件成為黑板和粉筆的替代品。
四、缺乏靈活性,成了“滿機灌”
在使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為圖方便,將教學內容輸入電腦,把教學環節設計成順序結構,上課時只要按鼠標,課件按順序播放即可。設計好的課件缺乏靈活性、適應性,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旦學生有更好的想法和答案,教師千方百計將思路引到電腦既定的流程,忽略課堂上師生的交流探討。教師以電腦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按既定目標進行,“目標”之外的一切活動被排除在課件之外。
老師為“保險”、備用、歡喜起見,追求“大”“全”,素材選取多多益善,節奏較快,師生被課件牽著鼻子走。
針對以上不足,我粗淺地談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1.老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念
教師不能認為電教萬能,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盡量使用多元化的超級鏈接,同時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心理需要;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盡可能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多媒體畢竟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要為課堂服務。影響教學最大的因素是人:老師和學生。為了公開課而用多媒體,為了多媒體而用多媒體 , 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刻意追求使用多媒體 , 不靈活地加以運用,在本質上教育觀念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還是穿新鞋走老路。
“教學手段和教育方法只有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才會變得高度有效。”(贊可夫)要有效多媒體 , 關鍵還是看教師用怎樣的教育思想去運用它。
2.要把握好設計的原則
多媒體運用是否恰當,惟一標準是它能否有利于語文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多媒體要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和以學生為中心,要把教學目標、適用性、適度性、主體性、靈活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多媒體展示的內容必須適合語文教學內容,必須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必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接近。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腦皮層長期牌處于高度緊張、興奮狀態,易身心疲倦。因此使用一定要適度,要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多讓學生討論、思考、回答問題,而不是跟著畫面走。許多常規手段也不能一概否定,用多媒體還是用其他教學手段,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3.提高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
基層的現實情況是能用 POWERPINT 制作課件的老師很少,更別說 FLASH 、 PHOTOSHOP 等軟件。老師所用的課件多是下載的,然后簡單地剪切、組合,不能很好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這就要求老師加強計算機操作方面的培訓,熟練掌握多媒體的運用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平常就要注重素材的收集、整理、分類、保存,要打破學科界限,只要合適就拿來運用。
總之,多媒體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廣大老師在使用的過程中,也需要冷靜,不可盲目跟風,不能忽視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只要能促使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順利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好的。我們應根據語文實際情況,努力尋求它與傳統的最佳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的特點,這樣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