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云
摘 要:在西藏農牧區中學音樂教師師資力量中大部分是非專業的教師。他們很少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又缺少接受音樂培訓的機會,缺乏必要的音樂素養,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缺憾。
關鍵詞:音樂教學;西藏;教學方法
西藏農牧區音樂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藏族學生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創造發展潛能,提升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從而真正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但當前西藏農牧區中學的音樂教學現狀卻不樂觀,屬于可有可無的地位,那么為何會如此呢?我認為與西藏農牧區的音樂教學現狀有密切關系。
一、西藏農牧區中學的音樂教學現狀
(一)音樂基礎薄弱
1.師資隊伍缺乏,音樂教師素質低
在西藏農牧區中學音樂教師師資力量中大部分是非專業的教師。他們很少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又缺少接受音樂培訓的機會,缺乏必要的音樂素養,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缺憾。教師音樂素質低,是目前難以實現西藏農牧區音樂課程價值的重要原因。
2.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在西藏農牧區中學把各種中考分數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標準,而且很多農牧區教育管理者和學校領導對音樂教育教學知之甚少,認為音樂課只是一門邊緣學科,與升學無直接聯系,在學校教育中可有可無。所以,忽視音樂教學,用藏文、數學、漢語文等“主科”搶占音樂課的現象在農牧區中學中大有市場。這不僅破壞了音樂課的整體教學,也打擊了音樂教師的授課積極性,遏制音樂教學水平發展。
3.對音樂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學條件差,缺少相關設施
盡管近幾年國家對西藏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對音樂也投入不小。但是,相對于其他學科,音樂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有的學校缺少音樂教學所必需的多種教學設備和相應的音響、音像資料等設備。這樣對于音樂教學的開展是很不利的。尤其是缺乏適合西藏農牧區的學生的教材,學生對音樂缺乏興趣,教師教學簡單。
(二)學生音樂基礎差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人民是“只要會說話就會唱歌,只要會走路就會跳舞”。但是,農牧區中學的學生的音樂比較差,難以真正實現音樂教學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必要的樂理,沒有正確的唱歌方法
由于農牧區的學生從小學唱的是當地的民歌,在小學缺乏專業的音樂老師教學,缺乏必要的樂理,使學生養成了本民族的唱歌方式,在學唱其它歌曲時都帶有本地歌曲的方式,音過高后就出現喊唱和臨時降調的現象。因此教師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糾正學生的唱歌習慣,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演唱姿勢、呼吸方法、避免喊唱。
2.農牧區值得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和見識較少,學生過于靦腆
農牧區的中學生膽子小,過于靦腆,缺乏自信。在廣闊的草原上歌聲嘹亮,自由而活潑。但學生上臺后就不敢演唱了,要么就沒有聲音,要么就是唱錯,缺乏表現欲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培養農牧區學生自信,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上臺表演。
3.學生的音樂學習單一
西藏農牧區的中學生基本上只會唱本民族的民歌和流行音樂,對其它的音樂不感興趣,而有的音樂教師也為了迎合學生,更多的只教學生流行歌曲,從而使得農牧區中學生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膚淺,音樂的學習單一。
二、改變西藏農牧區中學音樂教學的建議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穩定和加強農牧區中學音樂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農牧區音樂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保障。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和提高西藏農牧區音樂教學質量的根本性措施。加強農牧區音樂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要廣泛引進專業教師,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的帶動作用;二是要加大對兼職音樂教師的專業培訓力度,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講等多渠道,整體提高教師音樂素質修養及課堂實踐等藝術,達到音樂教師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2.加大投入,編寫音樂地方教材
要通過資金的投入,改善音樂教學條件和環境。尤其是要編寫既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又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和教輔資料,是改變西藏農牧區音樂教學的重要條件。
3.更新教育觀念
要改變農牧區中學的音樂教育狀況,一是教育管理部門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的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充分認識音樂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讓音樂課成為中小學教學內容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農牧區中學的音樂教師要轉變觀念,通過自己的音樂教學,使學生感興趣,培養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音樂人才,從而改變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和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認識。
在構建和諧西藏的進程中,農牧區中學音樂教育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歷史的重任,充分發揮西藏人民愛好音樂的特性,滿足西藏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應當為此提高對農牧區音樂教育的認識,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積極探索在音樂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真正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