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品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還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怎樣教好小學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教學目標,這一直是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實質上是強調數學與學生生活的本質聯系;強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突出了數學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強調各種生活化的活動,啟迪和誘導兒童的多種智能,為今后在不同領域充分展示其才能作好準備。那么小學數學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到底我們要怎樣做呢?
一、明確小學數學和其他階段數學的不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正確的了解小學數學的階段特征,了解這一階段與其他階段的數學學習的不同,我們才能正確的對待他、學習他。這是我們教好小學數學,激發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
1.目的不同。作為科學的數學以揭示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為目的,往往通過邏輯推理形成數學理論,主要著眼點是精確闡明某些數學理論。小學數學不是為了構建一個邏輯體系,而是使學生樂學,活學,以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推動思維的發展,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形式不同。數學科學中,需要對相關的定理和法則進行嚴格的推證,這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數學中,有關的定理和法則往往不是以嚴格的證明方式呈現,而是借助觀察,通過一些不完全歸納得出結論。學校數學必須從學生的智力結構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逐步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如學生學習三角形知識時,可以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紙片,并撕下三個角拼成180度,使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
3.起點不同。作為科學的數學,對所有的定理、法則都要嚴格論證。小學數學的認知起點往往不是邏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例,如我們講運算法則時,并不是從定義出發,而是從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出發,然后總結法則和意義。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的使用
如果說教師在學習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就是重中之重的核心作用。那么我們要怎樣做呢?
1.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指學生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并著力去認識它、探索它的一種心理傾向。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遇到挫折不輕易放棄。要對挫折進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不要輕易放棄。實踐證明,通過對數學學習中困難的克服,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品質,同時又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
2.要營造民主開放的課堂環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開放的課堂是探究知識的場所,是思維碰撞的樂園。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創造成功的重要條件。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保障。課堂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這種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怎樣才能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呢?首先,教師要熱愛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的教學真諦。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到老師即是自己的師表,又是最親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最后,學生之間也要形成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關系。
3.要變“教”的數學為“做”的數學。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中采用傳統的“知識——應用”模式,試圖讓學生學會了知識再去用,“裝滿了知識再去行”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直接接觸多種事實,讓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做實驗,這樣才有可能使他們在心靈上獲得種種深刻的印象,從而獲得有用的經驗。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該重視教學實踐,加強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
三、在數學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對數學學習活動具有引發、維持與導向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抓住數學內容本身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達到最好效果。
2.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爭強、樂勝的心理,適時、適當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如“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奪紅旗”、“比比誰最聰明”、“解題方法最佳的是誰”……引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自我評價、自我表現的機會,以不斷深化學習動機,把學生從對分數的競爭引向追求知識、提高能力的競賽。從而達到增添興趣,擴展思維,發展智能的目的。
四、實施多元評價方式,激勵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揭發兒童不良的、應受指責的行為,應該讓兒童表現出克服自己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教育的藝術。”因此,教師在書寫評語時,應以鼓勵學生為主,多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古人說,“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憤。”“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這是小學教師給茅盾的作文評語,雖似乎有點言過其實,但我想,這樣激勵的評語,對茅盾的少年成長一定有著很大的刺激作用。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優點,作為老師,應盡力去發現捕捉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抓住這一“閃光點”給予恰當公正客觀的評價,進行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賞識中體驗到被人尊重的快樂。然而,針對學生身上的缺點和錯誤,不是不能提,而是不宜直接提出,如果這樣往往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不易接受或不愿接受,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就學生身上存在的錯誤和缺點的評語應委婉含蓄地提出,可用假設的語氣,用建議的語言,再加以激勵性的話語,學生可能會容易接受。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深深地感到還有很多知識有待我們去學習、去探索、去研究。我們要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要求,不斷努力學習,在學習中教學,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為小學教育事業獻出我們應有的力量。我堅信,只要我們善于用“心”去教,就一定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