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
[摘要]學生資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意識到了學生資源的重要性,并積極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但仍有部分教師對學生資源認識不足,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英語教師應從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指導學生掌握英語的學習策略、充分認識學生的學況等方面入手,積極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生資源;運用
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和教學環境等,如音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軟件、廣播影視節目、網絡資源、報紙雜志以及圖書館、班級、教學設施和教學環境創設等。此外,還包括人的資源,如學生資源、教師資源和家長資源。
近年來,我國小學英語教學迅速發展。隨著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廣大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由于受傳統教學影響,學生往往被視為“被教”對象,被動接受教學。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中,往往著眼于“物質性”資源,忽視了學生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資源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學生資源概述
(一) 學生資源概念
學生資源指學生自身的條件。廣義的學生資源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動機、價值觀、情感態度、已有的知識、創意等。狹義的學生資源指課堂表現,包括學生的意外表現、課堂突發事件等。
(二)學生資源的表現形式
學生資源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情感態度。情感態度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情緒、態度等。
2.知識儲備。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學的整體性,已學的知識應為新知識的學習做鋪墊。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是他們自身具備的課程資源,如能合理利用這一資源,將對教師選擇和優化課程資源提供有利依據。
3.個人水平。學生個人水平包括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教學的實施以學生已有的水平為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領悟、困惑和需求都是教師選擇教學資源的有利依據。每個學生的個人水平的差異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出現“百花齊放”的現象。個體差異是寶貴的課程資源,能開拓師生的思維,使課堂更加生動、充滿激情。
4.學習策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策略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只有掌握了合適的學習策略,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5.語言錯誤。語言錯誤在英語學習中在所難免。語言錯誤并非學習中的絆腳石,相反,只要處理得當,就會成為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語言錯誤,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反思,把握教學難點,改進教學方法,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類似語言錯誤再次發生,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6.課堂突發事件。課堂上時常會發生一些預料之外的突發事件,有時候,突發事件恰好為教學提供了生動有趣的課程資源。
(三)學生資源特點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定教”,即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將學生視為教育對象,卻忽視了其課程資源這一角色。學生資源具有創造性的智慧和價值,學生的興趣、情感、創新甚至錯誤,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學生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1.隨時性。教師課前準備的教案、教具等屬于物質性的教學資源,且都是可知、可控的。學生資源則是通過課堂互動形成,如學生的回答、創新甚至課堂突發情況等,并非教師預設之內,是隨時發生的,不可預知,也不可復制。
2.多樣性。學生資源有各種表現形式,如學生思想、價值觀、情緒和已有知識等。
3.潛能性。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開發學生的潛能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只要開發出學生的潛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將會有很大幫助。
4.發展性。學生資源具有發展性,會隨著課堂的進程繼續發展,甚至生成新的資源,使課堂教學更加鮮活有趣。
二、學生資源開發和利用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廣大英語教師對學生這一課程資源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這對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及升學壓力的束縛,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對學生資源的認識
在我國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教學資源的認識多停留在“物質性”資源上,對學生這一重要資源認識不深。很多教師只注重于制作教具、課件,利用影音資料等,忽略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調動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等。
(二)對學生情感態度的開發
學生的情感態度是學習的內在動機,對學習有重要影響。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緒的關注度不高。部分教師在教學負擔和考試的壓力下,一味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并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從而導致一些學生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降低了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策略的引導
縱觀我國小學英語教學,很多學生英語成績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長期以來廣大英語教師沒有對他們學習策略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正確的引導。很多學生只會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被動學習,離開教師,就無從著手,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四)對語言錯誤的處理
大多數教師對學生的語言錯誤采取一味“消滅”的措施,見錯就糾、有錯必究,這加劇了學生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很多學生怕犯錯,不敢開口,不敢參加課堂活動,久而久之,便對英語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五)對課堂教學的認識
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與不可預知性。英語課堂上突發情況在所難免,比如教師突然有個單詞寫不出來;學生指出了教師的發音錯誤;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無法回答等。面對突發情況,很多教師措手不及,無法處理,更談不上利用這一課程資源。
三、合理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的措施
國內外研究都顯示,造成外語學習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從我國中學外語實際情況來看,造成普遍存在兩極分化的諸多因素中,智力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因素。” Robert Gardner 和 Wallace Lambert(1972)的研究發現,智力和外語學習幾乎沒有關系。因此,合理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就顯得尤其重要。廣大英語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
(一)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
英語學習很容易受情感因素影響,積極的情感因素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反之,消極的情感因素會對英語學習產生阻礙作用。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
1.關愛學生,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關愛學生是教師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只有關愛學生,才會從學生角度去了解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小學生對教師充滿崇拜、愛戴和敬畏,教師的態度對他們有著直接影響。只有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喜歡英語,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被激發出來。
2.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才會有動力去不斷學習。 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采用以各種交際性的活動為主。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故事教學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采用不同教學方法。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可多采用游戲、歌曲、表演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高年級的學生更好勝、好比賽,教師可設計更具競爭性和挑戰性的教學活動。
(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學習策略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策略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傳統教學法方式使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習慣,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發展。廣大教師應把學習策略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策略,學會“怎么學”。定期總結并交流有效的學習策略,形成掌握學習策略的良好氛圍。
(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個人經驗
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個人經驗是寶貴的最具活力的課程資源。學生的個體差異能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充分利用這一課程資源,既能復習舊知識,降低難度,又能讓學生充分參與,調動學生積極性。如在教動物這一主題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喜歡的動物;在教家人這一主題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家人。
(四)正確對待學習中的語言錯誤
英語學習中,語言錯誤無法避免。教師在面對學生的語言錯誤時,應以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糾錯方式。例如,如果語言錯誤是由于學生過分緊張造成的,教師就要考慮這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好,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了解;如果是由于教師指令不明造成的,教師就要反思自己的表述是否準確。面對語言錯誤,直接糾錯、教師重述、學生重述和間接糾錯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師應及時總結學生的語言錯誤,從中找出教學的不足,避免類似錯誤再次發生,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五)合理應對課堂突發情況
教師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切不可亂了手腳。在穩定教學秩序之后,考慮是否能從突發事件中獲得可以用作教學的課程資源。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能被很快拉回,教學得以繼續,也會鍛煉教師的應變能力。要應對課堂突發情況,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首先,掌握扎實的語言知識。知識完備了,就能從容應對學生的各種提問。其次,心胸寬闊,理解學生。面對學生提出的刁鉆問題,只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就會迎刃而解。課堂突發情況不但是對教師智慧的考驗,更為教師了解學生的性格、情緒和知識掌握程度提供最直接的資源。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 (2011年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8, 41.
[2] 張正東. 外語教育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9.
[3]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 陳 琳,王 薔,程曉堂.(2004).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5] Belth, M.(1965).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A study of the Role Models inThinking[M].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6] Charters,W.W. (1923). Curriculum Construction[M]. Michigan: The Macmillan company.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