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摘 要:秉承“教育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的理念,探究了數學“引導自學”型課堂。
關鍵詞:引導自學;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對學生來說,我們的“自育自學”型課堂結構面臨著新的挑戰,新的轉折,該如何堅守?又該如何向縱深方向發展?既貫徹何老先生的“自育自學”理念,又有自己的創新、思索、嘗試,讓學生受益,讓自我成長,讓課題更加發揮它獨特的魅力,都是所有新人的追求、實踐。雄關漫漫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將以飽滿的熱情、扎實的腳步,在“自育自學”的道路上前行著……
何炳章先生指出:“教育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何先生的“引導自學”型課堂旨在“引發學生的自學潛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能夠由教師的‘講堂真正變成基本上由學生自學的‘學堂”。何老不僅提出了自育自學的理論基礎,而且還提出了實施自育自學的操作模式,我們田區十八小積極踐行何炳章先生關于自育自學的教育思想,我有幸參加這個重要的省級課題的研究和實踐。
在實踐過程中,我結合“引導自學”型課堂教學的五大環節,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滲透“自育自學”思想,對在數學課堂中構建“引導自學”型教學進行了嘗試、實驗。
一、激趣,明確自學重點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生動有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明確自學重點”這第一環節中,我們要靈活利用教材,設置情境,牢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熱情,讓他們想學、有迫切探究的
愿望。
二、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學習相結合,逐步放手讓學生進行體驗式自學
在“圍繞重點進行自學”這第二環節中,教師要有明確的自學提示,并且以學生的獨立自學為主,結合合作學習,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和空間。由于受年齡和實驗的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雖然已經了解了這種課堂的要求和規范,但還不能自覺高效地開展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在許多細節上,需要不斷提醒,因此,我結合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把他們分成四人一小組,每組有一位“組長”,充分發揮這些學優生的作用,讓他們承擔起小老師的角色,幫助組內有困難的同學。這樣,讓學生學得生動,課堂氣氛活躍,也使得小組自學和全班交流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統計》時,我利用課件播放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要求學生進行現場記錄,再完成統計表并制作折線統計圖。當錄像播放一小段時,我組織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該如何準確、簡便地記錄。討論之后,他們在組長的安排下,帶著明確的分工和簡便的記錄方法再次觀看錄像進行現場記錄,完成學習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困生得到幫助,學會學習,增強自信,得以鍛煉,體現自我價值,學習積極性高漲,也正因此,教師有了更多的個別輔導時間充分關注學生。
三、關注小組討論情況,搜集學生自學未解的問題
在每一堂課上,都有可能生成、出現極具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掌握新知,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因此,在“討論自學未解”這第三環節中,教師要巡視、關注小組討論情況,搜集學生自學未解的問題,做到了然于心。比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學生在自學時發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并不能簡單地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后,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我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么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的植樹問題:100米長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個間隔,而栽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因此一共要準備21棵樹苗。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四、要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重視課堂小結
在“點撥自學得失”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情況給予肯定和鼓勵,并和學生一起進行課堂小結。有效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新知進行梳理和歸納,并能對學生提出新的希望,激發學習興趣,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
五、密切聯系生活,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第五環節“鞏固自學成果”中,要重視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導自學”教學思想,正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讓學生終身受益的一種教學方法。總之,數學能力是學生后繼學習的必備基礎,需要長期地培養。我們只有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搭建鍛煉的平臺,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后繼發展服務。教師做到常思出新,不斷在教學中去發現教學不足,反思如何創新,記錄課堂教學的閃光點,長此以往,堅持就有成效,教師魅力也才能逐漸彰顯出來。
(作者單位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第十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