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敏
【摘 要】針對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建筑工程專業課程建設中出現的若干問題,提出專業課程改革的幾點設想。為中等職業學校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改革以及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改革;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課程體系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筑行業蓬勃發展,城市化發展加速。十六大中提出,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達到55%左右,全國城市人口將達到8.2~8.7億。而目前建筑行業的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才與技能型人才數量頗低,這對建設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職業學校擔負著向生產第一線培養、輸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的職責。為使學生更快適應建筑行業的需求,中職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目前中職建筑工程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清
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的今天,許多中等職業學校對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認識不到位,設置的專業通常與高等職業學校相似,把目標定得過寬過高。中等職業學校建筑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會看圖,會測量,會施工,會預算……”,而中職學生往往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達不到專業培養目標。學生看起來選了一個“萬精油”的專業,似乎就業面很廣,但是畢業時專業技術水平不扎實,與實際工作要求相差甚遠。
2.教材資源匱乏,有待開發
在中等職業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資源通常僅有教科書。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禁錮于教科書與教師的語言中。而大多數教科書與實際工程有一定的距離,不能體現最先進的專業科學技術,并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覺得枯燥乏味。
3.課程之間相對獨立,缺少聯系
各個課程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比如建筑工程專業課程中《建筑識圖與構造》、《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法識讀》就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等課程相互聯系,《建筑CAD》與《建筑識圖與構造》關聯,《建筑材料》與各項建筑工程專業課程相互聯系。而學校設置的課程往往“各自為陣”,互無聯系;加之許多學生常對知識遺忘較快,前一個學期學習的內容幾乎遺忘殆盡。
4.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忽視實踐環節
長期以來因受到中等職業學校硬件設施的禁錮,學生實踐環節很少甚至缺失。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不深,動手能力差,專業技能薄弱,畢業后競爭力低下,就業受挫。
二、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改革設想
1.以市場為導向,重構教學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學生應是具備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學校應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對建筑市場人才需求進行調研,之后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緊扣“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這幾個關鍵標準,制定與市場接軌的合理的專業教學培養目標。每個專業把培養重點放在一到兩個技能上,突出中職學生的優勢。讓中等職業學校成為“專賣店”,讓學生成為“精品”。
2.多渠道呈現教材,改進教學方法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可通過影音資料、電腦軟件、實物模型、現場講解等方式多渠道,立體呈現教材。加快信息化教學的腳步,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鼓勵教師多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不斷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素養。
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法、頭腦風暴法、案例分析法、項目教學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3.注重課程之間的聯系,科學構筑課程體系
圍繞教學培養目標,注重知識、能力的整合與運用,在新課程中可穿插舊知識點,并加以拓寬、加深,建立相互聯系的、“實用”的課程體系,適應市場的需要。在專業必修課程中,注重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認識,基本技能的培養;而在專業選修課程中,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以及對未來的規劃讓學生自由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課程。既注重學生本專業技能的培養,讓學生拓寬了視野,又利于學生對自我的定位與規劃,畢業后有利于突出學生特色,提高核心競爭力。
4.注重實訓環節,不斷推進校企合作
實訓課是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完美結合的場所,是學生熟練專業技能的重要陣地,是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勝任崗位要求的保證。中職學校應為學生提供與一線工作環節相一致的實訓條件與實訓設備。教師在實訓內容設計中注意知識點的滲透,突出各個專業的實訓特色,注重實訓過程的管理,培養學生成為專業的技能型人才。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到中等職業學校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訓基地建設中,通過校企合作,引進資金,改進實訓基地的硬件設施。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利用學校企業雙方的資源共同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業參與學生的評價,按照協議接收合格的學生。使學生從思想理念,專業素養等方面切合企業的需求,實現“零距離”就業。
總之社會需要中等職業學校為之輸送大批量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中等職業學校不斷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產出量與質量,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齊英.《淺談中職學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教學改革》
[2]李永生、鄒燕.《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