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
摘 要:幼兒天性好奇、好問,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區域活動順應了幼兒的心理特點,它不僅有著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幼兒在自主活動的空間里合作交往、選擇材料、探索發現,滿足發展需求,而且區域中的材料為幼兒問題意識的產生提供契機。因此區域活動是養成幼兒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求新求異、解決問題良好思維習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區域活動;材料投放;幼兒問題意識
問題是人們思維的內在動力,是人們主動學習的外在表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學生“每事問”,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而材料是人們主動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及相關能力發展的重要介質,是誘發問題的主要動因之一。在幼兒園里,幼兒就是借助與材料的互動,與原有的經驗相矛盾,引發幼兒認知沖突而構建新概念的。
一、幼兒“問題意識”不強的原因及分析
由于“授受式”教育的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以書本知識為內容,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師活動為中心,通過教師講,學生聽,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過程中學生只能解答已經提出的問題,不僅沒有發現問題的機會,更沒有時間去提出問題,導致學生普遍存在提不出問題和無問題意識的現狀。
幼兒園無視幼兒問題意識的培養現象也很嚴重,究其原因有三點:(1)教師權威,傳統教學觀念中,幼兒提出的問題都是圍著教師的思維轉,問題是老師專利,很少主動提出問題。(2)教學方法障礙,教師在備課時就幫預設好所有問題,即使幼兒有問題,教師也沒有深入研究幼兒提出的問題,只是對幼兒提出的質疑作粗淺的知識性應答,致使幼兒的問題意識不強。(3)技能障礙,幼兒受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即使提問的愿望很強烈,也很難表達出來,消磨幼兒對問題產生的積極性,致使幼兒問題意識不強。
二、區域活動引發幼兒“問題意識”
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和投放材料,讓幼兒以操作擺弄為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它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而且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活動中能發展幼兒的“問題意識”,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動手,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求新求異、解決問題良好思維習慣。它具有:(1)現實性。幼兒天性好奇、好動、好問,區域活動能滿足孩子操作學習的心理需求,使每位幼兒都會體驗到問題的存在,擁有自主提問和探究的時空。(2)自發性。幼兒可以在自主活動的空間里,根據自己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使用操作材料,發現和解決問題。因此問題意識的萌發不是教師教出來的,是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生發的創新性。
三、材料投放激發幼兒“問題意識”
1.操作材料隱含教育目標與內容
投放的操作材料就是將各領域課程物化為可操作的區角材料,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反復操作材料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
2.操作材料的差異性
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節奏,引導幼兒據自己的水平去選擇,讓自己“跳一跳,夠得著”的材料進行操作,促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和獲得成功體驗。
3.操作材料的多樣性
準備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供幼兒選擇。如:對于小班幼兒,投放數量較多、種類相同的玩具,所提供的材料要既有趣又能做做玩玩;中大班幼兒投放些具有挑戰性的材料,讓孩子們對充滿興趣。
4.操作材料的開放性
操作材料要功能多樣、一物多玩,具有多變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給幼兒留出充分探索、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操作材料,獨立或結伴活動,方便同伴間協作與交流。
四、師幼活動提升幼兒“問題意識”
1.提供適度的新穎的材料,讓幼兒想問
材料的投放將直接影響幼兒獲得認知,影響幼兒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提供與幼兒原有的經驗相矛盾,引發幼兒認知沖突的操作材料。
2.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敢問
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權利,允許幼兒自由操作,接納幼兒不同的探究方式,鼓勵幼兒提問并將疑惑大膽表述出來,適時解答幼兒自習問題,增加教師與幼兒間的個別接觸機會,成為幼兒探索、發現過程的目擊者和共同參與者。
3.加強幼兒問題表述訓練,讓幼兒會問
幫助幼兒發現、生成問題和正確表述問題。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相對欠缺,在提問的時候,往往會存在表達不清甚至是表達錯誤的現象,因此加強對幼兒提問語句的訓練,學習規范的疑問句,讓幼兒會提出問題。
問題是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開始,教師以幼兒問題意識為主線,以操作材料的投放為抓手,以區域操作為主要活動形式,借助區域活動這個特殊的教育環境,關注到幼兒的認知需要,投放有助幼兒發展的材料,讓幼兒在材料的刺激下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尋找答案,促進幼兒思維能力、質疑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師也和幼兒一起在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
參考文獻:
楊曉娟,朱紅玫.論幼兒的語言教育問題[J].考試周刊,20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陰師院附屬小學淮海花園幼兒園)
編輯 卞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