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凡霄


摘 要:以城廂鎮中心小學開展的一系列“感恩教育”實踐為例,簡單闡述了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做法。
關鍵詞:感恩教育;原因;實踐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指出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要“從他們的具體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然而,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重空洞的說教,注重于點。感恩教育就是基于感恩,進而構筑學生包容的靈魂,構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諧的氛圍。適時的提出,是時代的需要。
學校感恩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許多家長自身缺乏感恩意識,造成孩子對感恩沒有足夠的認識;2.孩子沒有體會感恩的機會;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會受到鼓勵;4.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5.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那么,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校如何開展“感恩教育”實踐呢?
一、以主題班隊會為載體,滋潤感恩的幼苗
主題班隊會是指有鮮明主題的、以班集體為單位、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目標的教育活動。它是教育學生和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橋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多年的實踐證明,主題班隊會對建設好一個班,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校通過以下的實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領導深知感恩教育需要通過主體的參與,必須先在擬定的情境中,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因此,學校擬定實施方案,要求教師精心創設、策劃并組織每一個活動。例如,在感恩教育啟動會以后,少隊部就把“媽媽、爸爸,謝謝您!”主題班隊會實施方案送到各中隊輔導員的手中,各中隊就如火如荼地開展了。教師、家長、學生聚集一堂的五(1)、五(2)中隊的教室里變成了一片“哭海”。這個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得到了家長們很高的評價。2010年九九重陽時,學校根據關于全區組織開展“孝在我心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桂文明〔2010〕26號)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工作實際,設計了“九九重陽 春暉行動”實踐活動方案,與教師商討實施方法。九九重陽節那天,學校領導帶領教師去學生家里走訪,看到了孩子在家中家政勞動和崗位勞動的表現——李波濤同學在他媽媽的夜宵店里嫻熟地為客人煮川味面;韋濤同學在超市彬彬有禮地接待客人;
岑國順同學幫助爸爸拆裝車零件……實踐活動結束后,學校又要求各中隊輔導員組織開展“九九重陽 春暉行動”主題班隊會,把“九九重陽 春暉行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推向了高潮。通過這次活動,向社會展示了學校的教育成果,師生都樹立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注重行為養成,培育高尚品德,在家庭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鑄愛心,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學校所創設的這些活動主題,操作性強,富有新意,成效很大,家長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二、以實踐陣地依托,澆灌感恩的花骨朵
以現實生活為實踐感恩教育陣地,讓孩子在生活中踐行。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學校運用“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策略,實施感恩教育。抓住機會組織師生營造“感恩文化”,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恩。例如,每天放學前,“當家”班級的代表在小黑板上寫上一句感恩的話或關于感恩的名言,供第二天返校的師生誦讀。課外時間,教師們組織學生學唱《感恩的心》;每周五早操時間師生一起邊唱《感恩的心》邊做手語操;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中華成語千句文》《弟子規》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并接受中華傳統美德,并以“經典誦讀晚會”等形式呈現學習收獲;教師手把手地指導學生收集溫馨照、算算親情賬、講講親情故事、寫寫感恩信。黃春霞老師還編寫了一本《感恩心語錄》,發給班上的孩子人手一冊,記錄自己感恩行動的情況,表達自己在感恩活動中的點滴感受,與父母交流情感。此舉使得孩子開始關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們的心愿、記住他們的生日。孩子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送去最溫馨的祝愿。他們還試著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父母帶去進步的喜訊、成功的喜悅。在母親節、父親節,她組織開展了“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使學生感受到父母從來沒有的開心和欣慰。因為,父母收到了以前從來沒有得到的禮物,學生懂得為家人分擔家庭的責任,學生懂得孝順父母了,學生懂得改變自己身上不良的行為習慣了。為了得到家長的配合,學校專門擬寫了一份致家長的公開信,希望家長能夠督促孩子積極參加感恩活動,多給孩子贊賞和鼓勵,多為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知恩報恩的行為習慣;同時也希望家長做孩子的榜樣,孝敬長輩,心存博愛,多帶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愛心捐助等。在整個感恩教育活動中學校成立了感恩教育的引領小組,加強活動過程的管理,不
斷提高活動的實效性。該小組在學校領導的指導下,擔當活動宣傳員、聯絡員,制作宣傳板報,營造感恩文化氛圍。感恩文化成為學校、班級里最亮麗的風景線,也成為校園內最和諧的生活篇章。
三、以感恩作文比賽為平臺,展示感恩之花的魅力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精心培育學生“感恩思想”,使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扎根于學生心靈深處,使學生學會感恩,感恩教師,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感恩父母”活動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感恩與愛同行”。為了利于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設書香校園,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激發全體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各年級學生的習作興趣與能力。學校每學年度都舉辦“感恩作文”比賽,獲獎作文制成板報宣傳。政教處牽頭部署,教研處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各班班主任積極配合,語文組所有教師負責賽前指導,各年級學生全員參與,旨在為了讓學生學會作文,學會做人,學會感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培養尊師愛校的情懷,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以及作文寫作水平。在2009-2010學年度的“感恩作文”比賽中,黃玉潔同學的《愛的花朵開在傷疤上》、張超偉同學的《月光中的慈母》等文章還獲獎了。
近年來,經過感恩教育的潛移默化,孩子養成了寬容待人,孝順父母,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勤于讀書,奮發向上,好學進取等良好品格。發現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并激發了他們用童心、用稚嫩的筆觸去表現他們對父母、對祖國的愛、對未來生活憧憬的熱情。
經過開展“感恩教育”實踐,使我看到了感恩的光芒正在校園里閃耀,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中
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