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卿
摘要:商業經濟效益,是指商業經營過程中所耗費和占用的社會勞動同所實現的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比較。雖然傳統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評價方法,多年來在我國商業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對提高商業經濟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當今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迅速發展的商業經濟,現有的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評價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當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特別是在某些方面顯露出一些評價不夠全面、完整,尤其是未能反應商業資本價值創造能力和社會效益等。基于商業資本、財務等因素,構建一個以商業經濟效益價值創造能力、社會效益為評價目標的全新體系,則能實現商業經營狀況的全面反映。
關鍵詞:商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方法;探討
一、商業經濟效益內涵和特點
(一)商業經濟效益的相關概念
商業經濟效益是商業勞動的耗費和占用同商業經營的社會效果的對比關系。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從商業的特定作用來看商業經濟效益,商業經濟效益定義應為商業活動中所得與所費的比較。它表明商業活動得益程度和所費的節約程度,這樣就把商業經濟效益嚴格限制在“經濟”范圍之內了。
由于商業效益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到商業活動的各個方面,很難用單一的經濟指標來進行總體的定性和定量反映描述。因此我們認為應該根據商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整體情況,制定一套較為全面、完整的綜合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要從商業活動過程的各個方面、環節以及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和考察,從而體現出商業經濟效益的綜合內涵。
(二)商業經濟效益的的特點
1.商業活動既是經濟活動,又是服務性活動。服務包括為生產服務和為消費服務。商業服務質量的高低不但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商業經營的好壞。
2.商業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實現社會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業。商業勞動的有效成果主要表現在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程度上,這是由商業的基本職能所決定的。
3.商業在組織商品流通過程中,發揮流通對生產的反作用。商業應當千方百計引導生產,促進生產,這是商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內容。
4.商業占用的物化勞動絕大部分是流動資金。合理使用流動資金,可以減少企業投入流通領域的資金,節約利息開支,降低費用水平。流動資金的利用效率和周轉速度,是決定商業經濟效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5.商業經營成果和經濟效益的大小,并不完全由商業本身的因素決定,往往受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此外,商業企業還受到地理位置、經營范圍、政策等影響。因此,必須認真分析來自各方面的可能影響商業經濟效益高低的因素,充分發揮商業自身經營的能動作用,以便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二、商業經濟效益評價標準
綜上所述,商業經濟效益的實質不外乎是人們對于為達到某一目的進行的經濟活動所作的關于勞動耗費和占用節約程度的評價。而這種評價應具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性質:
(一)目的性評價
商業企業的經營目的是合理地組織商品流通,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商品需求,為生產、為人民生活服務,為國家提供積累。就全社會來說就是要求商品供應與群眾支付能力和需求相適應;就商業企業來說,則是完成各項考核指標,并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評價商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節約性評價
在滿足預定的經營目的的前提下,經濟效益是對勞動節約程度的評價。一種是運用有限資源獲得最大的勞動成果;另一種是為實現既定勞動成果,達到最大程度的節約。前者是成果最大值評價,后者是耗費最小值評價。
(三)可比性評價
經濟效益的大小是通過經濟量的比較來鑒別的。因此,必須能以數量表示,并具有可比的條件,確定比較的標準,從各方面進行對比,對經濟活動進行評價。
三、商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為了滿足商業流通體制改革和商業發展的要求,推動商業企業的改革發展,提高商業企業經濟效益。商業企業依據經濟效益評價有關原則,借鑒國際上通用的辦法,結合我國商業企業的特點,研究制定了全新的商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一)商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指標設定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注重指標選擇的針對性、合理性、統一性,注重綜合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公正性、可操作性。突出了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強化了能反映集約規模經營、結構優化、資源合理配置的指標。從企業經營能力、盈利能力、資本結構、資本成長潛力、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等五個方面,用綜合量化的方法對商業企業經濟效益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
(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是從商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的基礎數據入手,通過合理確定各指標的標準值,以通用的數理統計方法和數學方法,結合“專家咨詢約束條件下的主成份分析法”,事后加權,確定各個指標在行業內或同一規模級企業總體中的權重分布,力求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合理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三)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評價方法
采用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行業評價與單個企業評價相結合,并在一定經營規模范圍將每個企業的綜合評價結果進行排序分類。
1.靜態評價方法
在評價技術方案的經濟效益時,如果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因素,則稱為靜態評價。靜態評價法主要包括投資回收期法、投資收益率法、差額投資回收法及計算費用法,適用于那些壽命周期較短且每期現金流量分布均勻的技術方案評價。同時由于這類方法計算簡單,故在方案初選階段應用較多。
2.動態評價方法
動態評價方法簡單的說就是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主要方法包括現值法、未來值法、內部收益率法、年值比較法。動態評價方法符合資金的運動規律,適用于經濟壽命周期長、分期費用和收益的分布差異較大的技術方案。
3.不確定性分析方法
所謂不確定性分析主要是指技術方案中某些不確定性因素對其經濟效益的影響。這對投資額較大,壽命較長的重大項目來說尤為重要。比較適用的不確定性分析方法有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其中概率分析法還包括決策收益表法和決策樹法。
(四)指標功能分析以及計算方法
1.營運能力的評價指標
營運能力的評價指標主要是分析企業在一定的投資規模下,如何利用管理的技巧來發揮營運的效果。在不減少企業盈利水平的情況下,減少資產存貨和應收款的占用量,加速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以達到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
經營能力指標計算公式:1.存貨周轉率=(報告期銷貨成本÷同期平均存貨成本)×100%,其中:平均存貨成本=1/2×(期初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2.勞動生產率=報告期凈銷售額÷同期工資總額×100%;3,流動資金周轉率=報告期凈銷售額÷同期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100%。
2.盈利能力的評價指標
盈利能力的評價指標充分反映企業的全部資產、人員、成本費用的投入能達到多大的獲利能力和水平,也是充分體現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業績的主要指標。
盈利能力指標計算公式:1.銷售利潤率=報告期利潤總額÷同期銷售收入總額×100%;2.總資產報酬率=(報告期利潤總額+報告期利息支出)÷同期平均資產總額×100%。
3.資本結構的評價指標
資本結構的評價指標主要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安全性與風險性的狀況如何,沒有安全性的盈利是不能達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不具戰略性的短期行為。
資本結構指標計算公式:1.資產負債率=報告期負債總額÷同期資產總額×100%;2.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3.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4.社會、國家貢獻程度指標
商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都擔負著較大的社會責任。社會貢獻率是反映企業對職工負責基本福利、社會保險各項凈利潤、應交稅金等是否能按期到位,這一指標是反映對社會貢獻的程度指標。對社會、國家貢獻程度指標計算公式:1.社會貢獻率=企業對社會貢獻總額(報告期)÷同期全部資產平均占用額×100%;2.社會積累率=報告期上交國家財政總額÷同期企業對社會貢獻總額×100%。
四、結語
全新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能夠對單個企業的運行狀況和管理水平進行診斷,并對商業企業進行跟蹤監測和比較分析,實行分類指導。在宏觀上可以對我國商業企業改革和發展進行總量分析,特別是對商業運行質量、交易成本、經濟效益進行整體判斷。對我國商業企業改革及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起到引導商品流通和商業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寶友.淺議企業經濟效益綜合分析與評價[J].交通財會,2011(03)
[2]王興建,郭吉元.淺談企業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設置[J].山西統計,2012(01)
[3]王國定.科學技術進步的統計指標體系的探討[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01)
【作者單位:鄭州市熱力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