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生
摘 要:高中歷史教材中疑難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課堂中教師簡單的設問激不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只有提出思維屬性較高層次的問題,才會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本文擬從三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處理教材中的疑難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課堂設問;創新思維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學生,做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使這一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呢?我個人認為,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入手。當然,開啟學生創新思維這扇大門,關鍵還是要找到科學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教材中疑難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曰:“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睆奶招兄脑挷浑y看出,智與愚的最大差別在于會不會問、善不善問。簡單的設問激不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只有提出思維屬性較高層次的問題,即較難回答的問題,才會引起學生積極思考。這顯然對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能否提出高質量的“為什么”會直接影響我們能否培養得出具有科學創新精神學生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提出教材中的疑難問題并加以解決呢?
首先,需要一定的理論素養。提問題,如果提不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那么,其所提出的問題一定是很膚淺的。恩格斯說:“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系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系都無法了解?!崩缭凇百Y產階級革命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一節中,在遍稽史料,仔細研究參考書之后,我提出了殖民主義加緊侵略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有何聯系?這一較有深度的問題。學生討論之后回答:(1)殖民主義的侵略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激起愛國主義思潮洶涌澎湃。(2)殖民主義的侵略客觀上打擊了舊的生產方式和舊思想,因而也就催化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思想。(3)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希望用西方思想來拯救中國。這時,我指出恩格斯的一段話,“沒有哪一次巨大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同學們通過恩格斯的話去驗證自己的結論,不僅讓他們的結論找到了理論依據,還使他們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高度。
接著,我又提出為什么20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思想來源于18世紀歐洲的啟蒙思想?為什么我們在19世紀60、70年代沒有能吸收西方啟蒙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提出對這一階段革命任務的實現有何重要性?等一些問題,經學生討論如下:(1)歐洲的啟蒙思想中的天賦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我們反對封建主義的統治。(2)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所提出的思想。而19世紀60、70年代,我們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剛剛產生,不具備吸收啟蒙思想的條件,但到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時啟蒙思想才能夠被吸收并成為中國民主革命思想的來源。(3)先進思想能使先進階級實現革命任務。據此,我引導學生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理論:存在決定意識。社會意識不僅僅如實地以反映社會存在為己任,而且還具有明顯的創新功能,突出地表現為意識超越社會現實的局限而創造出新的觀念,特別是經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之后,社會意識就能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顯然如果我們不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以上三個問題也就無法提出和解決。可見,對于教學起主導作用的老師來講,要想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如果理論準備不足或認識狀態沒有達到理論建立的要求時,積累再多的經驗材料,未必能對教材有一深刻的認識,教學也必然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
其次,要善于聯系。有聯系,才有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分析;有分析,才有提高。比如講到中國近代鐵路問題,這是一個比較重要但容易被教師、學生忽視的問題。通過分析我發現各階級、各階層對待鐵路問題的態度皆不同,作為農民階級代表的義和團挑鐵路,作為資產階級改良勢力的維新派則辦鐵路,而資產階級革命派卻要求收回鐵路權。據此,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各階級、各階層對待鐵路的態度截然不同呢?在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農民階級雖然愛國,但由于具有小生產者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只能以落后、極端的方式表達對侵略者的仇視,其對鐵路的態度必然是破壞。資產階級維新派認識到鐵路具有經濟利益,采取自己興辦鐵路的辦法。而資產階級革命派鑒于資本主義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從反帝的立場出發,積極投身收回鐵路利權的斗爭。由此,我馬上提出下一個問題,救亡圖存是中華民族的主旋律,諸如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可以拯救中國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嗎?學生繼續討論后得出結論,由于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即使這兩場運動將幾千年來的農民戰爭推向最高峰,也不能拯救中國。我緊接著提出下一個問題,地主階級可以拯救中國的命運嗎?這個問題此時已顯得過于簡單,他們很快得出結論,無論是地主階級改革派還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由于他們在思想上并沒有越出封建主義的傳統軌道,學習西方自然不能抓住根本,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國繼續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這時一個學生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是舊式農民起義,那么作為新生產力代表的資產階級為什么沒有能拯救中國呢?此時,從他們的眼神里,我看到思辯的樂趣使他們求知的欲望變得不可阻擋,他們已經從被動地探討問題到主動地發現問題,歷史思維開始不自覺的主宰他們的大腦,結論在激烈的爭論后呈現了出來,資產階級維新派幻想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通過自上而下的社會改良來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嚴酷的現實讓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更加清醒,隨后上演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隨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勢力篡奪,說明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這時候,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在課堂疑難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中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博觀、勤思。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淵博的歷史知識,中國有句古話“厚積方能薄發”。而做到這些,必須靠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同時還要經常不斷地更新知識,及時接收新的史學動態。只有勤于思考,并能使所掌握的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加以理解、深化運用。才能讓我們在把握教材難點、挖掘疑難問題方面左右逢源,在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游刃有余。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的一些初步體會,離真正做到提出和解決高質量的疑難問題還有很大距離,但我愿繼續努力,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并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川.《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