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鶯
【摘 要】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人文素養高低決定了節目質量的高下。本文論述了主持人人文素養的表現形式,并對如何提升和培養人文素養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廣播節目 主持人 人文素養
廣播節目主持人是廣播節目的靈魂,其綜合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節目傳播效果。一檔優秀的廣播節目,應該既能帶給聽眾知識上的滿足,又能帶給聽眾精神上的愉悅,更能帶給聽眾思想上的啟迪。因此,對節目主持人的綜合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和人文。據此,主持人的綜合素養可以概括為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三方面。人文素養既包含深刻的理性思考,又透露深厚的情感魅力,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
一、廣播節目主持人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聽來并不陌生,但在主持人研究領域被關注卻是近幾年的事。一方面,一些主持人因人文素養的式微或缺失,傷害當事人或普通聽眾的事件頻發。如上海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節目主持人在某次評論聽眾短信時表現出地域歧視,語調認真地讓該位聽友“滾”出上海引發熱議。另一方面,一些知名學者及主持人從理論及工作實踐出發,對主持人的人文素養進行有益探討。如央視《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張越曾以“人文關懷”為主題,審視當前媒體環境,大聲呼喚“媒體善意”。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既是黨對廣播節目的要求,也是廣播節目賴以生存的根本。廣播節目的收聽率不高,或者說聽眾對廣播節目不滿意,歸根結底是因為廣播節目沒有充分考慮和滿足聽眾的需求,忽視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
二、市級廣播節目主持人如何體現人文素養
就廣播節目主持人而言,人文素養除了體現在對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的研究能力和知識水平外,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精神上。具體而言,是指主持人超越“微笑親和”的淺層表達,由表及里,更加關注人的內心感受,關愛、體察聽眾,主要表現在:
首先,在廣播節目策劃中要突出人文關懷。市級廣播節目既要“唱高調”,又要“接地氣”,要策劃出一檔雅俗共賞的廣播節目的切入點在于人文關懷。在現今娛樂泛濫的傳播氛圍中,我們看到一些廣播節目為追求高收聽率,不惜降低節目品位,嘩眾取寵。以目前比較流行的唱歌類選秀節目為例,有些節目主持人不以尊重聽眾審美品位、提升百姓的文藝鑒賞力為節目出發點,而采取劍走偏鋒的方式,以“毒舌”、“互嗆”等方式來吸引聽眾的耳朵。相比之下,定位在“兼具娛樂與人文情懷,全民參與、情感傾訴”的音樂訪談類節目,將“談話”與“音樂”二者有機結合,“音樂歌曲”負責“娛樂全民”,二者結合完成“情感傾訴”,“談話”負責“人文關懷”,兩者有機結合,避免了節目的低俗化。
其次,在廣播節目播出時要凸顯人文精神。廣播節目經過精心策劃、編導,應當體現正確的價值取向,建立在對主流道德即真善美,如誠信、忠誠、友善、寬容等等這些積極的價值觀基礎上。對于不代表社會積極主流價值觀的人和事,在報道或采訪時,要確立好主持的角度。以市級廣播常見的談心類節目為例,對于參與聽眾所表達出的一些非主流的觀點,主持人既要給他們一定的表達空間,尊重他們表達自己心聲的機會;又不可為追求收聽率而嘩眾取寵,對其一味放縱,甚至是附和,而應當有技巧引導其他的不同意見能夠對他們的觀點、行為展開批評,對社會受眾和這些群體本身進行正面引導。
三、市級廣播節目主持人如何培養和提升人文素養
正如前面所述,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人文素養滲透節目編播的全過程。廣播節目在積極滿足聽眾收聽需要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聽眾的思想。因此,廣播節目主持人應努力培養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一是正確定位角色,堅持自由平等。目前,廣播節目市場競爭激烈,一些節目主持人因此錯誤的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一類是唯“聽眾是上帝”,另一類則是在聽眾面前自以為是,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會拉大主持人與聽眾間的距離,嚴重影響主持人與聽眾間的交流和溝通。比如,一些主持人憑借自身職業帶來的優越感,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容易用清高、驕傲的態度來為聽眾“解決問題”,采取簡單說教的方式指揮聽眾,他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甚至意見不和就切斷連線、打斷談話等等。這種情況在訪談類節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訪談類的嘉賓大多不習慣通過電波實時發表意見,很多人在節目中由于緊張等因素也容易出現各種失誤。這時,節目主持人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駕馭好節目的發展方向和節奏。同時,在節目進行中,要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去理性看待意見的交鋒,認真傾聽專家或是普通聽眾的意見,不要輕易否決別人的觀點,更不能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架勢。
二是增強辨識能力,追求理性和求真。我們不可否認,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廣播節目主持人經過科班學習,業務技能得到了較全面的訓練。但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假新聞、假報道的出現,這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公眾對媒體的信任。主持人一句不準確的話,可能影響聽眾對于事件或是人物的判斷,進而產生負面的影響,更何況是虛假消息的傳播。目前,各市級廣播電臺均開設了類似“正點播報”的新聞資訊類節目,在節目編播過程中,除本地資訊由記者采編外,還可能引用其他媒體的一些信息,諸如微博、論壇等。但如果主持人未對這些信息加以辨識便播出就容易出現問題。為了提升自身的辨識能力,主持人應當在工作之余,多關注節目可能涉及領域的知識、發展動態等等信息,以提升甄別能力。同時,廣播主持人要保持獨立思考的風格,在事實面前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能不經過考察和研究就盲目的推斷和決定,人云亦云。
三是多深入基層,感悟百姓生活。人是感情豐富的動物,主持人的真情實感才最真誠、最生動、最能打動聽眾。我們能體會,相比某些節目滿場煽情、虛情假意,汶川地震后央視節目主持人趙普在節目中的真情流露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激發受眾的情感。我們發現,一些廣播節目主持人,是從校園直接走上廣播臺,缺乏對基層生活的了解,因此,在工作中容易出現講套話的情況。還有一些主持人,不注重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是機械地播讀文字,根本引不起聽眾的收聽興趣,更不用說打動聽眾了。要在廣播節目中體現人文精神,關鍵在于始終與聽眾在一起,這不僅依賴于廣播主持人的播音技巧,更多的還在于主持人是否了解聽眾、是否清楚知道各階層聽眾的關注點。深入基層,觀察百姓生活、工作,與他們積極溝通是了解聽眾喜好、傾聽聽眾疾苦的最好的方法。無論廣播節目主持人多出名,都不應該脫離百姓,否則廣播節目生命力會大大減弱。
四是保持學習熱情,豐富自身生活閱歷。一方面我們發現,如今“事實真相”已不再是當代觀眾需求的全部,“給我權威解讀”,“給我分析結論”是觀眾對廣播節目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市級廣播節目中新聞類節目占據著半壁江山。要做出個性化的新聞類節目,僅僅靠讀幾篇大同小異的新聞稿就顯得遠遠不夠。我們可以看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的新聞封鎖與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的信息公開對比,主持人要在廣播節目中從各個角度為觀眾還原一個真實世界。另一方面,要告訴人們一個新聞是“怎么回事”并不難,只要有一定的表達技巧就可以完成。但要告訴聽眾“為什么會這樣”,要依靠主持人對事件的背景、原因、結果、發展趨勢等進行分析、理解后,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給聽眾。聽眾會在一次次的收聽后,對廣播節目主持人進行評價。成功的廣播節目或是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認同關系便在一次次的“給予解讀”與“認可接受”的過程中得以確認。
廣播節目主持人人文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年累月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逐步地提升起來。主持人必須不斷提升自我,才能不斷帶給聽眾“熟悉而又陌生”的驚喜。
參考文獻
①李笑艾,《廣播電視財經節目主持人素養及主持技巧》[J].《新聞窗》,2010(3):98-99
②李璐,《新媒介環境下廣播主持人素養的提升》[J].《新聞研究導刊》,2012(11):71-72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