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芳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推廣,探究式教學在各個學科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生物教學中也是如此。但探究式教學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教學模式。它雖然具有較好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效果,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但我們運用起來還不是很熟練,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從實際教學出發(fā),對生物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做了些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學生能力
探究式教學為我們生物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究式能夠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充分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生物教學的本質是研究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我們的教學應能夠提高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興趣,并能夠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的生物教學不能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簡單模式,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記住死的知識點,不能靈活運用,缺少對知識的內化。而探究式教學正可以解決這一點,探究式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因此,我們每一名生物教師都應努力研究探究式教學,加大探究式教學在我們教學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從事高中生物教學多年,總結了一些探究式教學的經驗線總結如下。
一、教學應多聯系生活實際
新課程標準提倡我們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教學,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樣,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能夠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生物教學本身就是非常注重實際,有較強實踐性。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從實際生活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際教學證明,從實際生活入手開展的探究式教學,學生更樂于參與,更積極主動。
二、探究時注重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可以使學生更主動地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一方面,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可以提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可以激發(fā)學生在課下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我們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目標之一。
三、探究時教師應多加引導
在生物的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放手讓學生去做,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還應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開展,要防止學生走彎路,走岔路,走錯路。這種引導并不是束縛。教師一定不能用自己設定好的問題或者自認為設定好的活動內容、活動時間讓學生開展探究。探究過程就是一個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發(fā)生很多我們未想到的問題,大部分的探究過程也會超出教師預定的探究時間。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不能放任學生的想法不管,直接按照自己的教學預設往下進行。教師要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認真分析、研究,引導學生逐步通過探究解答出問題。時間隨時有,但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是很珍貴的。教師對學生問題的重視,一方面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可以使其他的學生更大膽地發(fā)現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或者掌握的知識更加全面、具體。因此,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引導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中,剛開始的時候我讓學生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去做實驗,要嚴格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都各自“玩”各自的,根本沒有按照實驗步驟來,當教師說實驗探究結束時,他們就會把課本上現成的結論“饅頭在口腔中變成了麥芽糖”,說給教師聽。這樣的教學根本就不是探究教學,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際能力、探究能力,而且浪費了我們寶貴的教學時間。后來,我加大了對學生探究活動的引導力度,在學生實驗前先具體介紹了實驗的步驟、方法,注意事項,給予學生正確的實驗態(tài)度。然后,向學生提出幾個由易到難的問題,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能夠逐層深入,逐步解決。這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一步一步有目的地進行,探究效果就會得到明顯的提高。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引導,時不時地加入到學生的探究小組中,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對學生正確的想法,教師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對不正確的想法,教師要正面加以糾正,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正確的思路。
四、探究活動要避免形式探究
根據探究教學實踐來看,新課程標準下許多教師在實施探究教學中顯得過分牽強,許多課堂教學只是“形式探究”而沒有“實質探究”,因此影響了探究效果和課程改革的開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采取的方法一定會有所不同,甚至有的想法有所偏頗。有的教師為了避免以上情況就硬性規(guī)定了探究方式,事先設計好探究步驟,將概念的原理、目的、步驟和結論事先一一告知學生,然后讓學生按部就班開始操作。結果是學生的“探究”結果與教師預想的完全一樣,全班學生得出的結論也都一樣。學生根本體會不到自己動手發(fā)現問題并得出結論的樂趣。整個過程非常呆板,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發(fā)散,只是機械地模仿或完成任務,使得探究教學流于形式。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宜拿出來讓學生進行探究。抽象性太強的內容,學生往往很難得到結論;受探究條件限制過多的內容,學生也很難進行探究學習。有的教師無論課程內容是否適合探究都要搞形式上的“探究”。筆者聽過一堂教學《生物圈》的公開課。教師讓學生探究生物圈的范圍。生物圈的范圍本來就是一個固定的小知識:以海平面為標準,向上約10千米,向下約1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顯而易見,這個問題沒有探究的必要。如果連這樣的問題也要探究的話,就失去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由此導致的問題是不但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反倒還會使學生對探究學習失去興趣,怠于思考,懶于動手。因此,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一定要結合學科特點,在整體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探究內容和時間,使探究真正成為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展探究能力的教學方式。
總之,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基本素質。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探索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出適合學生自己的探究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