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超 王樂 孫偉
摘 要: 隨著關稅壁壘的大幅下降以及對傳統非關稅壁壘的削減,各國逐漸開始利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工業發展。中國在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可謂是首當其沖,深受其害。本文通過對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分析了我國遭受國外貿易救濟措施的現狀及其原因。
關鍵詞:貿易救濟 現狀 原因
一、引言
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在世貿組織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努力下關稅水平大幅下降,關稅作為政府干預貿易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越來越弱。20世紀70年代中期,非關稅壁壘已成為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形成新貿易保護主義。但由于非關稅壁壘與《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宗旨也是相違背的,并且在第七輪“東京回合”談判中首次將談判矛頭指向非關稅壁壘,提出減少、消除非關稅壁壘,減少、消除這類壁壘對貿易的限制及不良影響,以及將此類壁壘置于更有效的國際貿易控制之下等條款。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關稅和傳統非關稅壁壘逐漸降低。在WTO允許各成員國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以保護國內市場和相關產業發展的情況下,各國以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實現公平貿易之名行保護貿易之實,便也成為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表現之一。貿易救濟主要包括反傾銷、反補貼以及保障措施三種。本文在研究世貿組織成立以來(主要指1995年至2012年3月6日)數據的基礎上,對我國遭受貿易救濟措施的現狀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二、我國遭受的貿易救濟現狀的描述
根據WTO官網統計,1995年至2012年3月6日期間,全球共發起4125起反傾銷案,僅針對中國發起的就達884起,占比21.43%,其中針對我國發起150起,歐盟、美國各發起109起,阿根廷也對我國發起88起,僅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案就占到國外對我國發起反傾銷案總數的51.58%。這一時期內,全球共發起291起反補貼案,針對我國的有57起,其中美國發起32起,加拿大發起13起,澳大利亞和歐盟分別發起5起、4起。當然,針對我國發起的保障措施并不多,全球發起的234起案件中,針對我國的僅有2002年1起。按我國遭遇的貿易救濟案在部門的分布情況看,國際社會對我國XV行業(基本金屬和金屬制品)共發起貿易救濟案件254起,對我國VI行業(化學及有關工業產品)共發起貿易救濟案件180起,對我國XVI行業(機器和機械器具;電氣設備;零部件;錄音機和放聲機,電視圖像和這類制品的零部件及附件)共發起貿易救濟案件117起,對其他具體行業發起的案件情況見表1。
入世以來,國際社會發起的貿易救濟案件總數保持下降趨勢(見圖1),但我國卻深受貿易救濟問題的困擾。從絕對量上看,2002—2005年,針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救濟案件一直維持在50多起相對平穩的水平。2006年增加到74起,而后2007-2009年一直處于較高的絕對水平上,從2010年開始下降至50起,2011年共有58起。從相對量上看(見圖2),入世以來國外針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救濟案在國際貿易救濟案件總數中的占比一直持續上升。從2002年14.5%持續增長到2006年的32.9%,2007年達到最高占比38%,2008年、2009年也維持在35%左右的高占比,2010年有一個較大降幅,降至24.9%,2011年又上升至30.4%,2012年三個月以來占比為26.7%。總起來看,國外針對我國采取的貿易救濟始終處于一個很高的水平。
三、分析國外針對我國采取的貿易救濟始終處于一個很高水平的原因
(一)我國經濟增長迅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當中,在發揮我國資源稟賦及勞動力成本廉價等比較優勢的同時,也充分地運用了全球的市場、資源、技術和智力等。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以接近年均10%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經濟中迅速崛起,以2000—2010年數據為例,我國GDP年增長率在金融危機之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金融危機后增長率大幅下滑,但依舊維持在9%以上,在2010年經濟復蘇背景下,我國GDP增長率又超過10%。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基于購買力平價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中,中國已于2010年趕超日本,以58786.29億美元排在世界第2位,雖比排在第1位的美國少87037.71億美元,但卻是首次超過日本,并比日本高出3808.16億美元。巨大的GDP總額又加之如此之高的經濟增長率,不得不引起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金融危機后,在各國經濟受到猛烈沖擊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依然保持比其他國家更為迅速的增長,由此招致各國對我國采取的貿易救濟措施居高不下也便不足為奇。
(二)我國貿易順差巨大
我國對外貿易自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順差,尤其是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激增為1020億美元,突破千億美元后直至2008年一直保持大幅增長,2008年高達2981.23億美元的巨額順差。雖然金融危機后,順差大幅跌至1956.87億美元。此后直到2011年都有下滑趨勢,但其順差絕對量依舊過高。過高的巨額貿易順差一方面說明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在逐步增強,在同世界各國搶占世界市場的同時和其他國家產生貿易摩擦也是無法避免的,尤其美國、歐盟等經濟體受金融危機重創后貿易保護主義高漲,對我國故意刁難;同時由于我國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極其相似、產品質量等級差距小,彼此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地加深,把各國置于一個關稅取消或大幅減讓、傳統非關稅壁壘受抑制的大環境之中,這就勢必導致我國遭遇各國發起的貿易救濟案處于一個很高的水平。
(三)我國出口商品貿易地理方向過于集中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統計計算可得,近幾年我國出口到全球前五位貿易伙伴國(2011年排名)的合計份額分別是:2006年61.3%、2007年59.9%、2008年59.4%、2009年58.34%、2011年56.98%,每一年份都接近60%。其中,僅我國的第一和第二貿易伙伴國歐盟和美國每年合計占比就基本在37%以上。由此不難看出,我國貿易地理方向的確過于集中。地理方向過于集中,擠占進口國國內商品市場,對進口國內部相同產業的制造商和就業人員形成了壓力,對進口國造成嚴重威脅。進口國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其財政收入,但更為重要的是出于保護本國工業發展的目的,對我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而我國在制成品出口上由于存在資源、勞動力等成本相對低廉等比較優勢,使得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相對較低,這就為國外針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尋找到了借口。
(四)我國不能很好地利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同時對貿易救濟案件應訴不力
試想,如果我國嚴格按照WTO相關協議的規定及中國加入WTO相關法律文件的規定,適時對國外在貿易救濟調查過程中某些不符合WTO協議的做法提起爭端解決,通過多邊途徑進行協商調解、澄清事實,將有效遏制國際社會對我國頻繁提起貿易救濟調查的勢頭。然而事實上,我國并不能很好地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根據WTO官網數據統計,自1995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作為申訴方我國僅提起11起爭端解決案件,其中8起其實關于貿易救濟方面的;而作為回應方,我國僅應訴30起。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因此便進一步加劇了國外對我國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現狀。同時,又由于我國政府、行業、民間協會及企業間無法很好地協調彼此在應訴過程中的關系,常常使我國在面對國外貿易救濟措施時應訴不力,甚至不采取任何應訴措施,致使經常無法在裁決中獲取不存在傾銷、補貼,只存在輕微傾銷、補貼或無實質性損害的裁定。從而使我國損失嚴重,而訴訟國卻一再獲益。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各國對我國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增多。
參考文獻:
[1]陳憲,應誠敏,韋金鑾.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楊榮珍.印度貿易保護新動向及其應對[J].國際商務,2011(1).
[3]史丹.白旻.美歐“雙反”情形下中國光伏產業的危機與出路[J].國際貿易,2012(12).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