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欽
摘 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深有體會,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僅靠課堂內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憑借豐富的課外閱讀來補充學生的知識量。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要從學生能讀書、想讀書、樂讀書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課外閱讀;家長;言傳身教;興趣
許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這樣說:哪有什么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語文教師要很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光靠課堂教學的閱讀訓練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之以大量的課外閱讀訓練。那么怎樣指導學生讀書呢?
一、減輕課業負擔,讓學生能讀書
充裕的時間是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保證。學校、教師要深入調查,采取措施,嚴格控制各科作業量,限制考試次數,真正減輕課業負擔,把閱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能放心輕松地閱讀。教師要轉變觀念,把育人眼光放長遠些,樹立“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理念,切忌急功近利,搞題海戰術,要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去自由閱讀,讓課余時間真正成為學生遨游書海的時空。
二、優化讀書環境,讓學生想讀書
1.爭取家長的支持配合
要有良好的閱讀效果就必須有書源。現在的學生經常買玩具買零食,卻較少買書,或只買一些教學輔導、參考之類的書籍;有的家庭現代化的家電一應俱全,卻沒有幾本藏書。對于這些情況,教師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緊迫性,讓家長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使家長懂得“少年時代的大量閱讀,就好比在銀行里儲蓄,孩子可以終生享用它的‘利息”,希望家長能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雙休日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每年為孩子訂閱一兩種少兒刊物。也可以給每一位家長寫信,告訴家長:決定孩子將來的,首先是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為讀書型的父母,先從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通過寫信,學生家長明白了什么時候該為孩子做什么,怎么去做。這為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基礎。
2.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為了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讀書意識和興趣,學校要注意學校環境的布置,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教室、走廊要布置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新書推介欄等,利用宣傳欄、廣播站積極宣傳課外閱讀的益處和有關閱讀的一些好做法。教室內還應設立班級圖書角,號召學生踴躍捐獻圖書,培養濃厚的書香氛圍。學校可以以年級為單位,對每個年級推薦閱讀書目,班級學生人手一份課外書閱讀目錄,每本書都標上相應的點數,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并完成相應的答題卡后請家長簽字,就可得到相應的點數,讀得越多,點數就越高,點數累積到不同的程度,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學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跨年級讀書。學期結束前,以點數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鼓勵學生讀好書,好讀書,和好書交朋友。
三、培養讀書興趣,讓學生樂讀書
1.名言勵志激發興趣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警句就像一盞盞明燈為學生開啟讀書的航程。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在文具盒里或書本上寫下自己喜歡的一句讀書名言,時常看一看,強化讀書的意識,激發讀書興趣。
2.言傳身教形成興趣
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一位愛讀書的教師,學生在他(她)的潛移默化下,必然也會喜歡讀書。當教師讀到好的作品,情不自禁地拿到班級向學生介紹,或談一談自己的讀書體會,學生是很受感染的。如果作為教師,自己都不喜歡讀書,那如何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呢?
3.正確引導提高興趣
當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后,往往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去了解與課文有關的知識。這時教師如果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相關文章,就會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閱讀興趣。因此,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都要向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怎樣讀。比如,學了《少年閏土》可讓學生讀魯迅的《故鄉》;學了《獄中聯歡》可讓學生讀《紅巖》……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讀書興趣就會大大提高。
4.開展活動保持興趣
為了使學生保持閱讀的興趣,并提高閱讀效率,教師要經常指導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交流活動。例如,舉行讀書筆記評比展覽。指導并幫助學生在年級內或學校范圍內展覽好的讀書筆記,讀書心得之類的征文活動、讀書演講、知識競賽、經典文學賞析等供學生觀摩參考。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提高,還能促進其整體學習水平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加強讀書指導,讓學生會讀書
1.指導選擇讀物
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涂蟲,研究文學不明白,自己做文章也糊涂。”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廣泛,體裁應多樣,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學生的思想、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地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宜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中部和高部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就應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
2.指導閱讀方法
(1)學會精讀和略讀
當今社會處于知識大爆炸的時期,信息量大,變化快,要注意培養學生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指導學生讀書前注意先讀序言、目錄,了解全書的主要內容。讀報先看標題、導語,在瀏覽中形成粗略的印象,這也是選擇圖書、查找資料的一種方法。在瀏覽后,發現自己感興趣或需要的資料,再進一步詳細閱讀、研究,其他內容則采用略讀。
(2)提倡做讀書筆記
“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寫讀后感”“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教師要提倡學生做讀書筆記,將常用的方法教給學生,但在指導時可不必統一形式,最好不要做硬性規定,記錄宜倡導粗放、自主、富于個性化。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強調四個結合
①讀與思結合,只有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讀寫結合,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寫作范例,從讀到寫,由仿到創,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③讀書與使用工具書相結合,引導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不但可以掃清閱讀障礙,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自學能力。④讀書與衛生習慣的培養相結合,教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注意用眼衛生。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嶺東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