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萍
摘 要: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體系,對促進畢業生就業有重要意義。從構建體系的原則出發,詳細講述構建綜合評價監測的過程和方法,包括監測指標數據獲得、監測指標值的標準化處理、各指標權數確定,計算指標指數綜合合成方法。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指標體系;評價與監測
中圖分類號:C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90-02
近年來,由于“供求” 關系原因,就業競爭激烈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還將日趨嚴重。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關系到民生、社會和學校人才培養等諸多現實問題,成為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大眾化教育階段應反思畢業生就業差異,探索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體系,從而做出正確的評價。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個動態的、綜合的過程。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體系中各指標是從不同角度反映其特征,涉及面廣,因此,體系要以監測和反映就業能力為重點。
一、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體系的原則
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體系原則主要有以下三條原則:第一,系統性原則。體系應以畢業生就業能力為核心,要能全面地反映大學生就業發展的基本態勢,能反映出大學生就業過程和主要層面的實際情況,以便開展全面的分析和綜合評價。同時,必須協調指標間的各種聯系,盡可能減少指標間信息的交叉重迭,才能保證指標體系的有效、穩定和功能的發揮。第二,易獲取原則。所謂易獲取,就是可操作性強,否則指標設計思路再佳,若無法獲得,仍是紙上談兵。由于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十分繁雜,一些指標可以量化,而另一些不能量化,為了準確構建評價監測體系,應該以定量指標體系為主體。第三,適當超前原則。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特定背景下的就業,受宏觀環境的制約,就業政策和學生就業觀念不斷變化,社會對就業的認識監測就是一個變量。因此,評價監測體系應該吸納市場經濟時代多元就業觀念和就業模式,體系指標內涵應該堅持絕對的開放性。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構建方法
一般來說,指標體系建立和量化標準確定后,綜合評價監測的實施主要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監測指標數據獲得、監測指標值的標準化處理、各指標權數確定、計算指標指數綜合合成方法。
(一)監測指標數據獲得
1.從有關部門收集
針對我國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各部門紛紛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提出目標和標準。如教育部每年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數據;各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披露的就業率情況;有關就業網站也提供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當然,各部門提供的數據和標準可能不很完美、規范和系統,對此可根據實際情況與有關方面共同收集資料研究確定。
2.進行調查
對于一些沒有部門歸屬的指標,可通過選取部分典型對象進行實地調查的方法獲得資料。如采用問卷調查的組織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
3.預測和估算
這一方法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預測的類推原理,根據已知社會特征和現象的相互關系進行估計推算,確定指標標準和數據。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制約,有些指標可根據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招生規模等推算今后的就業市場發展速度,估算指標值。
(二)監測指標值標準化處理方法
對于確定的監測指標體系,由于指標不同的計量單位和數量級,一般不能直接進行評價,必須先將各指標無量綱化處理。實踐中常用的無量綱化處理主要有:
1.標準化變換方法
2.功效系數法
3.指數化變換法
監測指標值標準化處理方法還有規格化變換方法、秩次變換法等非參數方法。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體系的目的是為了評價監測就業水平程度。因此,只需要將一系列指標值與監測標準值進行對比即可。在這里,指數化變換法更為適合。其做法是:
(1)單個高校畢業生就業綜合指數的編制。必須確定某一年為基期,這一年的指標值為標準值,以此計算報告期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指數。通常確定基期綜合指數為1,而報告期的結果大于1,則反映出該高校就業水平提高,反之,則就業水平降低。
(2)兩個或兩個高校畢業生就業綜合指數的編制。取高校就業水平較高(每項指標排在前50位高校的平均值)為上限值(U),平均水平為中線值(M),采用功效系數法計算高校畢業生就業綜合指數(CPI)。并根據高校畢業生就業綜合指數的大小,將高校劃分為不同檔次標準,以此來確定就業水平的高低。如可設定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較強的標準:CPI>=80;水平次強:80>CPI>=70;水平中等:70>CPI>=60;較差CPI<60。
(三)指標權數的確定方法
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監測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重要程度不同,在進行綜合時有必要對各監測指標進行加權處理。權數值的確定準確與否直接影響綜合評價的結果,目前權數的確定有Delphi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法)是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其基本步驟如下。
1.建立判斷矩陣
2.計算各指標權重
3.一致性檢驗
(四)計算指標指數綜合合成方法
指標值的綜合合成方法中常用的是線性加權和法。就是將經過無量綱化的各指標標準化值乘以經過一致性檢驗的權數,然后再加總,得到綜合指數,即可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的高低。這一方法的優點是保證單項指標的獨立性,又可以避免個別指標異常波動而造成的判斷失誤。
總的來說,高校畢業生就業綜合指數是很有用且行之有效的。它既可以對單一高校不同年份,也可以對同一年份不同高校的就業情況進行較為合理的評價和排序,從不同角度連續監測畢業生就業水平的變化,從而在整體上進行分析和比較,讓高校認識本校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所處的位置,也為其進行改革提供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蕙羽.大學生“軟實力”與就業競爭力的提升[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3):29-32.
[2] 張向陽,柯羽.從評價指標反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J].嘉應學院學報,2006,(18):112-116.
[3] 孔麗娜,韓兆洲.高校競爭力綜合指數的編制[J].統計與決策,2005,(6):6-7.
[4] 樓錫錦,周樹紅,吳麗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7):49-52.
[5] 趙頌平,趙莉.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4,(21):65-66.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