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冉 蔣舟
摘 要:文化創意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主要部分。首先,對文化創意進行簡單介紹;其次,指出地方高職院校培養文化創意人才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地方高職院校創意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文化創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203-02
一、文化創意的概述
文化創業一詞最早源于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該文件明確提出,“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根據這個說法,文化創意一般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文化創意活動會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某種形式的“創意”;第二,文化創意活動被視為與象征意義的產生與溝通有關;第三,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種形式的“智能財產權”。因為,文化創意是一種知識和智能創造產值的過程,就是將抽象的文化與經濟結合起來,發揮出產業的功能。目前,文化創意產品也成為在全球產業機構的調整和升級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經濟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費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的創意產業新興于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已經基本建立了創意產業基地,以此帶動全國其他地區創業產業的全面發展。義烏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在杭州等地的輻射之下,加之本身的國際小商品市場和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背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和落后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義烏的發展。市場上叫響“義烏設計”,義烏走上了文化創意之路,走高附加值之路。2007年,義務工尚在義烏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辦建立了義烏創意園,主要負責義烏創意產業建設、投資、管理的架構設計和創意產業項目的發展和經營。
二、地方高職院校培養文化創意人才的必要性
(一)教育現代性的體現
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傳統教育以整體主義為文化取向,共同體利益是出發點,而現代教育以個體主義為文化價值出發點,奉行個體利益向上。它確立了個體的主體地位,欲求個體解放、個體現代性的生成,個體現代性代理生成的前提是個體權利的獲得,所以,教育現代性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個體被不斷賦權,形成現代教育獨特的張揚個體特性。這與創意人才的創意思維是不謀而合的。創意人才是通過主體的創造性思維而獲得,對某種潛在獲利機會的原創性識別和認知,要求充分調動蘊藏在其成員內心深處的個人知識,使其能動地創造新知識來應對變化的世界。
(二)教育創新性的體現
教育創新是以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淵博的教育科學知識、堅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的創造性性格,創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運行體制以及新的適合社會發展需求。創意人才的培養就要求對現有教育的創新,通過對各個要素的調整以優化教育各種功能。
(三)教育地方服務性的體現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高等教育,在其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推廣科學技術等方面僅僅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展開。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大大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培養高素質、智能型的勞動者,才能實現由一般生產力到第一生產力的轉化。高職院校創意人才培養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務地方經濟,即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和促進經濟發展,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三、地方高職院校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
(一)課堂的粗加工:設置合理的創意能力培養教育教學體系
專業培養方案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目標、類型和規格,其課程體系必須科學、合理,必須能夠滿足學生各種創意能力的需求。根據文化創意人才的跨越式特點,在設置創意教學體系上要綜合文化、文學、管理、營銷類基礎課程和技術性課程。另外,在學生培養上還要重視個性化培養,設置一些創新性課程。創造性是人類的一種有效解決問題、實現創新目標、具有顯著價值的高思維活動。文化創意人才應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注重面向全院師生開設的《創意學》、《創意營銷學》等創意類公選課,旨在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通過思維訓練、案例分析、師生辯論、自主設計、自由展示等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開發創意思維,掌握運用創意思維的方法和途徑。針對專業特色開設的《色彩創意》、《圖形創意》、《創意旅游》、《創意心理學》等相應創意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創意思維引導專業活動。
(二)企業深加工:以工作室為孵化平臺,加強校企合作
從我國其他高職院校了解到,大部分院校都開設了文化創意類專業,但是文化創意人才仍是供不應求。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養的創意人才缺乏實踐能力,無法勝任崗位。要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要建立學生工作室模式,通過開放的工作室模式,連接課堂與市場、高校與企業,為學生提供規范化的創意實踐平臺。自2003年開始,成立了麥奇克視覺傳達設計、三景商業空間設計、時尚飾品設計、服裝設計、新銳產品設計等一系列工作室,教師帶著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對接企業開展創意設計,將創意轉化為經濟價值。“金點子管理咨詢工作室”,主要承擔義烏當地企業的管理咨詢、創意策劃等活動,教師帶著學生承擔了大量的管理策劃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創意策劃經驗,并為義烏中小企業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工作室模式培養出了一大批敢想敢做的學生,他們有個響亮的口號:“賣的就是創意!”到目前為止,工作室模式承接了校外項目300多個,創意設計收入達到200多萬元。
(三)社會再加工:政府、行業協會的共同作用
社會再加工是指政府、社會和行業協會要給予環境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整個社會為平臺,通過個人自身的職業發展,打造個人精彩的職業規劃。政府須將創意人才的培養列入政府計劃。例如,上海將建筑業、廣告業、數碼媒體業、工藝品產業、文化產業和設計業六大類行業的創意人才的培養列入計劃;這些政府舉措都可以促進更多的人才參與和從事創意產業,為創意產業的發展積累人力資源。此外,吳予敏認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是要簡單地發展規模的大眾消費文化,而是要培育對于人類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分享的倫理態度,把這種倫理態度和對于人類的關懷、健康的審美趣味結合起來,過度的商業化絕對不是我們培養的方向。因此,社會與行業協會也要創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溫床。從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來看,它們文化產業上的領先不是偶然的。越是文化創意產業非常集中、非常發達的地方,博物館、藝術展、圖書館會就越發達,民間自發的文化活動也越發活躍。在我國文化創意人才培育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在培育社區文化、原住民文化方面下很大的工夫,讓知識分子真正走入民間,深入到社會文化底層,讓文化創意扎根在整個社會環境當中,成為公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從而將原來埋藏在民間的文化因子,很好地聚集、保護、提升,并做一種溫和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華正偉.我國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9,(3).
[2] 理查德·E·凱夫斯.創意產業經濟學——藝術的商業之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 李津.創意產業人才素質要求與勝任力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8).
[4] 李揚.創意產業人才勝任力模型構建探索[J].經濟師,2009,(12):203-204.
[5] 吳予敏.高等教育的滯后制約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7).
[6] 向勇.文化產業創意經理人勝任力素質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57-62.
[7] 華正偉.我國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8] 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 丁培衛.關于高校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時代審視[J].經濟管理,2008,(3).
[10] 陳霞.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J].求實,2010,(1).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