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不是單一的獨立存在的,它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堂只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育人的個性特色。在我們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以生為主,追求“語”與“文”的和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當然,語文課程同時還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文本形成互動,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鋪墊學生一生發展的文化基礎。
一年級學生對語文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是從漢語拼音開始的。因此,在教學漢語拼音的過程中,在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同時,更要注重灌輸團結友愛的人文精神。
1.識記重點,培養仁愛之心
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是比較單調枯燥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啟發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識記。當學j、q、x與ü相拼須去掉兩點時,我問學生用什么好辦法來記住時,一個男孩響亮地回答:“j、q、x真淘氣,見到ü眼就挖去。”說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雙眼”,從孩子嘴中很隨意說出尤其讓人心顫。于是我讓學生評價一下,這樣的識記方法好不好?霎時,舉起的小手如雨后春筍。
有的學生說:“老師,小魚很可愛,挖掉雙眼就死了,很殘忍!”
有的學生說:“是呀,我們要愛護它們才是。”
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發言的孩子也恍然大悟,臉一下子紅了。于是我讓學生再仔細看看書上的插圖,動腦筋想一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說:“小ü小ü有禮貌,見到j、q、x就摘帽。”也有的說:“小ü真友好,j、q、x一來就脫帽。”
2.漢字書寫滲透謙讓精神
一年級的學生剛學寫字,書寫的漢字往往把四線三格占得滿滿的。我通過示范比較,告訴學生:“寫字就如做人,要懂得相互謙讓,一個漢字在田字格中上下左右為什么要留有一點兒空呢?”于是,我伸出自己的雙臂,大搖大擺向教室的門口走去,問:“老師這樣走好不好?”
學生笑得前仰后合,異口同聲地答道:“不好!”
“這樣的話,別的人就被擋住了,沒法進出教室了!”
“對了!和朋友們在一起,要為別人多想一想。”同時,我注意到那些本來橫跨書桌的小胳膊也悄悄地收回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我相信老師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撒下的這些友愛、團結的種子,定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精心設計,促進“語”與“文”的融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的第一條就講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語文教師怎樣根據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又受到人文性的洗禮?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下面這個案例是一位老師執教的《三袋麥子》一課的結尾,看后頗有感觸。
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完了《三袋麥子》這篇課文,文中這三個小動物你們最喜歡誰?為什么?
當學生說了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后,舉手的學生少了許多。
師:這三個小動物老師都喜歡,小朋友們猜猜看,老師為什么喜歡它們呢?學生一聽,來勁了,小手再次多了起來。
生:您喜歡,是因為它們三個小動物各有各的獨特的想法與做法。
生:老師喜歡,是因為三個小動物雖然處理麥子的方式不同,但都能吃到向往已久的麥子。
生:老師喜歡,是因為三個小動物就像三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他們都會過日子。
……
師:是呀,小朋友們說得對。現在,老師還要請你們來根據小豬、小牛、小猴的表現,猜想它們長大后會干什么?
(學生興致勃勃地自主交流,如,小豬:美食家廚師,小牛:會計,小猴:實干家可以搞企業)
師:根據你現在的表現,你長大后可能會做什么?
(學生略加思考,紛紛舉起了手)
師:要達到自己的目標,現在還需要改進自己的哪些表現?
(此時,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教學時教師一般的處理方法是:在學生說出三種小動物由于自身的不同特點而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后,讓學生聯系所知說說假如是自己,會怎樣去處理呢?上例中,由于教師對教材的不同理解,雖然用同樣的問題來結束課文,卻收到了迥然不同的效果。《三袋麥子》是一篇典型的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文,教師一般的處理辦法雖然能很好地體現它姓“語”的特性,但忽視了課文所包含著的人文性。而案例中,教師采用“說說、猜猜、議議”等中年級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水到渠成地達到了“語”和“文”的高度統一。
三、重視體驗,體現“語”與“文”的統一
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對語言的體驗和感受。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是多元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人文情境,如,“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看法說一說?”讓學生親歷感受,自讀自悟,使文中的語言在心中徹底內化。如,一位教師在進行《秦始皇兵馬俑》的第三、四段教學時,他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鼓勵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自由充分地讀,然后暢談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的感受豐富多彩,有詞句方面的,如,“我認為文中的詞語用得特別生動,如‘虎視眈眈、膘肥體壯、一臉稚氣……把兵馬俑的神態寫得栩栩如生。”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點撥,學生能在自主閱讀中品味語言,很好地理解文本,體驗文本。
當然,也要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教師應該摒棄整齊、劃一的朗讀方法,重視個性化的朗讀。“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你為什么這樣讀,能說說嗎?”這種重視個性化的朗讀指導,必然會出現各種個性化的朗讀,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學生才能在濃濃的情感與瑯瑯的書聲里追尋那份失落的“精神家園”。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只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努力挖掘作品本身的人文內涵,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才能將語文教學融入濃濃的人文環境中,才會使學生精神愉悅,情感升華,人格高尚,從而真正落實語文課程“語”與“文”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