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慶梅
[摘 要]中學德育工作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因此學校要以課程改革為載體,積極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徑。并通過德育理念的轉變與創新,德育管理模式的創新,努力開創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中學教育;課程改革;德育創新
德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當前課改的熱潮中,堅持以人為本,塑造學生新型的人格,成為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新目標。在德育工作中,既要重視知識和能力,又要注重過程和方法,更要看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學校德育創新勢在必行。
一、理念的轉變和創新
針對學校當前具體狀況,學校管理者應該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以情育情”的辦學理念。以“以人為本”為工作指南,以“以情育情”為辦學主旋律,以賞識教育為主要教育手段,以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塑造學生新型人格為辦學追求,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共建學校、家庭、社區繁榮、和諧發展的多贏局面。教師提倡把真情留給學生,激情留給工作,深情留給同事,熱情留給家長。制定新的辦學理念,為今后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方向性的指導。
理念轉變是先導,教師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深化教師改革的核心。因此,教師應該樹立全新的德育觀和教育觀,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遵循學校德育工作自身的規律和學生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講究教育的科學性,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德育管理模式的創新
怎樣使目標管理和理念轉變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思想,又怎樣使目標和理念轉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行動,這就需要教學創新與管理模式的創新。創新教學,要求教師建立使學生“三會”的觀念。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中增加信息與技術的發現、獲得與分析運用功能,才能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才能形成創新意識,才能使學生從傳統意義的“學”轉變到“會學、會問、會做”上來。
有創新意識的教學活動,應讓學生“會學”。這要求教師不止于“傳道、授業”,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的目的。教師本身的信息源要豐富,學生作為“信息受體”不再是被動的“受體”,更多的是在教師引導下,去運用已有的認識結構,掌握更新的學習方法,形成更多的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
有創新意識的教學活動,應讓學生“會問”。這要求教師在以問引問的教學過程中,有高質量的問,學生會在教師引問的潛移默化中學會高質量問題的發現及思考方式,從而縮短產生有創造性問題的時間;在教學中誘導和啟發學生不在于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于通過“敢問”“會問”,不斷地否認和超越自己,不斷提出富有新意的高認知水平。
有創新意識的教學活動,應讓學生“會做”。這要求教師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放手讓學生多動手。紙上談兵的趙括雖然已成歷史,但現代社會中,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猛增的今天,加上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和多年來“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使不少年輕的一代動手能力低下。學生只有做到“會學、會問、會做”,才能真正產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創新,這種需要反映在教育教學上,就是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功能觀,要求教師對學生培養的目標指向和重心從簡單、直接的“學”轉到“會學、會問、會做”上來。當然也對教師的知識素養、信息素養、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管理模式的創新,領靠“決策”,導靠“認同”。兩者相互補充著發展,其中決策是關鍵,認同是基礎,決策出臺只有得到群體的認同,才可能落實和實現。學校辦學理念出臺后,應該把取得全體教師的認同作為一段時期內管理工作的重點。首先抓教師理念的轉變,學校可以通過多次印發有關課改前沿形勢、課改精神的文章給全校教師閱讀,利用每周全校教師會結合學校實際、區域實際開展更新理念、深化改革的專題講座,增強教師的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同時,在中層干部、全體教師中對“以人為本,以情育情”的管理理念開展廣泛討論,充分聽取教師對于學校發展的意見,利用學校的宣傳櫥窗、黑板報、宣傳標語,大力倡導和宣傳,使得“以人為本,以情育情”的辦學理念深入人心。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