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德軍
【內容摘要】研究性學習是當今基礎教育中最熱門的話題,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讓研究性學習走入高中語文課堂,勢在必行。如何才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需要探究的話題。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語文教學 主體地位
我國的教育正處于轉型期,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創新人才教育模式,已成為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以教授學科基礎知識為基點,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是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當今基礎教育中最熱門的話題,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問題進行研究,學生在研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活動。新頒布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教學過程中“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讓研究性學習走入高中語文課堂,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研究性學習方式呢?
一、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使學生這一“主體”“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教師必須要改變舊的教學觀念,轉換自己的角色,學會尊重學生。呂叔湘說過:“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老師的問題。”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因此,要真正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改變舊的教學觀念,轉換自己的角色。要從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從知識的權威者轉換為學生研究的參與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探索、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教師不可能作統一的授業解惑,因而教師應該著重指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會學生會學。例如我在教《祝福》一文時,我先以祥林嫂為例指導學生如何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了解其典型性。理解小說所揭示的深刻主題,再讓學生自由分析文中的其他人物的形象。這樣一來,學生對小說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要比以往教師的講解分析要豐富得多,對本文的學習也比用傳統的教法輕松得多。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的,學生的自控能力、協調組織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組織管理、活動質量的差異,研究的問題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
二、研究性學習要既注重課內學習,也注重課外學習
如果說課內學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獲得間接經驗的主渠道,那么課外學習則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主陣地。學生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我應該提供給學生學習直接經驗并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途徑和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如在教學名著研究性閱讀,課題內容:《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母親》、《紅與黑》、《西游記》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閱讀,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藝術手法。比較深入的接觸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內容,學習我國以及世界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受我國以及世界文學的藝術魅力。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可利用資料室,圖書室、網絡等資源,閱讀名著;也可到圖書館、書吧或者上網查閱、搜集相關資料,為開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要求學生撰寫一篇反映研究性閱讀成果的論文;并在班級內展示優秀論文;教師點評部分學生作品。學生在自己的實際活動中培養了自己學習的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正確處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在過去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大半都是接受性學習,學習材料出自教師,整個過程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要求教師準確清晰地講解,并通過習題驗證鞏固知識。而研究性學習則是培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其著眼點在于改變學生那種單純地被動地接受知識傳授知識的方式,在指導和幫助學生開展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技能的主動探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來自問題,以解決問題來聚集學習內容,要求學生提供資源培養氣氛,通過習題去吸收知識。
四、研究性學習注重過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習結果,而研究性學習則注重學習過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過程中科學的思維過程,實現知識掌握與思維訓練同步,使學習過程變為通過引導逐一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成果雖然不可能達到科學發現的水平,但通過強調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的探究獲得,學生獲得了直接的體驗,課逐步形成喜歡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里傾向。例如:我們想研究《水滸傳》的人物,有這一愛好的同學可以組成一組,開展研究。對本地方言有興趣的同學,又可組成一組,到各地收集素材,積累資料。研究性學習自主就自主在我們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學習的內容,可以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研究方式。利用我們興化水鄉特色,《水滸傳》的誕生地,去聆聽當地關于施耐庵的傳說、水滸人物的傳說和出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了知識、接受了知識。
五、研究性學習注重積極的評價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也許是很膚淺的,但對于培養創新人才,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能因為沒有得到成果而加以否定、嘲笑,而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年輕的達爾文用舌頭去舔昆蟲而被蟄得痛苦不堪,幼年的愛迪生曾用自己的體溫去孵蛋等等,科學家的軼事,不但沒有被嘲笑,反而傳為美談。因此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不管是否達到目的,我們都應給予積極正確的評價。評價一般只注重研究過程,不要看重研究的結果。不要在乎某些知識的學習,而應著眼于學生能力與意識的培養。由于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因而學習成果也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多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呈現方式有兩種:一是書面形式,如撰寫專題報告或專題論文、制作資料卡片或演示文稿等。二是口頭交流,如報告會、演講會、討論會、辯論會、演唱會、戲劇表演等。
教育家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研究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新課題,科學的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達到學生好學、會學、樂學,教師會教、樂教的境界。只有學生想學習、教師樂教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去探索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為其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意見、客觀評價、鼓勵為主。教師也要分享學生創造成果的喜悅。熱衷于學生的表現與想法,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其創造力的提高在研究性學習中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霍益萍.《研究式學習試驗與探索》,廣西教育出版社.
[2] 李天松. 語文研究性教學模式,《語文學習》,2001.7.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