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舉
摘 要: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研究認識發生發展,即研究認識的起源的問題,它不僅僅是研究人士的高級水平的認識,它擺脫了傳統認識論的局限,從研究人士的初級水平的發展,知道科學思維獲得的認識。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為我們對認識論的研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認識的發生和發展問題。
關鍵詞: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59-02
讓·皮亞杰(1896-1980),瑞士人,是近代一位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或發生認識論專家、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皮亞杰和同事英海爾德、辛克萊、倫堡希、荷明斯卡等人成立了以他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日內瓦學派采用的研究方法稱為臨床法或稱臨床談話的技術。此方法的核心在于從皮亞杰的結構整體理論出發,研究觀察兒童。在實驗中注重兒童的自然性質的發揮,讓兒童自由談話,敘述活動的過程。與此同時,為保證兒童的談話主題,實驗者可作必要的提問,并詳細記錄,方便分析和判斷。
皮亞杰研究兒童的思維活動,他把認知,智力、思維、心理作為同義詞。并且他把心理學、生物學、哲學、數理邏輯等方面綜合研究,創立了他的發生認識論(結構主義的兒童心理學),1955年后,任日內瓦“發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皮亞杰對發生認識論的定義是:一門關于知識的成長和知識成長的規律的科學的研究。皮亞杰指出:“發生認識論的特有問題是認識的成長問題”,而對認識的發生發展問題的研究是認識論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一、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發生認識論不同于傳統的認識論,傳統認識論研究是認識所達到一個什么狀態,只研究的是高級水平的認識,僅僅考慮到認識的某些后果,而發生認識論研究的是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研究各種認識的起源,從各地及形態的人士開始,并且直至這種認識向以后各個水平的發展情況,一直到科學思維而且包括科學思維。發生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兒童心理發展的四因素說
皮亞杰在考察兒童心理和認識的過程時,是從四個因素著手的:
第一因素為有機體的成熟。人作為自然界的人,其自身的身體組織是不斷生長發育的(括神經系統和第分泌系統都是逐漸成熟),人的有機體的成熟與其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相關的。兒童認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是以人的有機體發展成熟為基礎的,只有在兒童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正確揭示兒童的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第二因素為個體的活動和經驗。個體只有在活動中才接連不斷地和外部環境接觸,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不斷協調自己的動作,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從而獲得了經驗。個體是做了大量的活動和動作后,從而獲得經驗的,如兒童第一次看懸掛的物體時,它會設法去碰到懸掛物,這樣引起的擺動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經驗。
第三因素是社會的經驗。所謂社會經驗,就是在社會生產活動中或者社會環境的交往過程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傳播與傳遞的關系和社會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兒童的認識是在父母以及周圍的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在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皮亞杰早期著作里看重兒童之間的平等關系,但隨著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后期明確提出,要解釋兒童智慧發展,必須同時考慮個體發生和社會文化傳遞兩個方面,并對成人社會和教育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社會經驗是個體經驗的基礎,個體經驗是在繼承社會經驗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經驗甚至發展了社會經驗。個體經驗是社會經驗的具體表現。
第四因素自我協調。自我協調是皮亞杰從控制論中引進的一個術語,人對于自身和環境都有一種自我調節的作用,它包括有機體的自我協調、個體對于自然自我協調、個對于社會的自我協調,認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自我協調的過程。自我協調是人作為有機體存在的特征表現,也是與外部環境和諧的根本。
皮亞杰的四因素學說彌補了傳統認識論的不足,把有機體的成熟和自我協調納入了認識論的研究當中,使認識論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但皮亞杰的四因素學說還需更系統和更深入地觸及認識的內在結構。
(二)認識的結構
了解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需要弄清楚幾個關鍵性概念:格局、同化、適應和平衡。
第一,格局。皮亞杰認為,格局就是可變的動作結構,是全部認識活動的基礎。嬰兒最初的格局是一種本能的動作,又叫做初始格局,如吸吮動作。之后逐步與客體接觸,其格局不斷發生變化,有簡單到復雜,進而內化為數學邏輯結構。初級格局由實物性動作構成,高級格局由精神性動作構成。格局是不斷被建構的,他是由實物性的感知運動水平到具有可逆性的具體運演水平,再到以純粹可能性為其特征的形式運演水平,其發展過程是艱難而漫長的。
其次,同化。同化即主體把客體融入自己的格局,個體才能對客體做出反應,從而引起格局量的變化。同化有三種水平:在物質上,把環境成分作為養料,同化于體內的形式;感知運動智力,把自己的行為加以組織;邏輯智力,把經驗的內容同化為自己的思想形式。
第三,適應。主體的格局不能同化客體時,而引起原有格局發生變化,此時的變化是指的變化,以便更好地適應客體。
第四,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適應的兩種作用機能的協調,是變化發展中動態的平衡。認識結構式發展變化的,由不平衡到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達新一階段的平衡。皮亞杰的認識建構的過程就是在這一動態的平衡的協調中形成的。
(三)活動與運演
在皮亞杰認識的建構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語詞是活動與運演。活動在皮亞杰的認識建構過程中,廣義上的含義,包括感知性動作和邏輯思維活動;狹義上專指感知性動作。活動一詞在皮亞杰的認識建構過程中是指感知性動作,運演是高一級的性活動,皮亞杰認為,運演是動作格局逐步內化的產物。皮亞杰認為,活動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必要條件。運演是活動的一種,它協調各種活動,使之成為一個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運演系統。運演的特征包括,它是內化的動作;具有可逆性;它是守恒的,可以是整個體系中的某些因素保持不變;同時,它是使各個因素彼此聯系著的,能協調成為整個運演系統。
(四)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兩歲左右)。知覺在這一階段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此時,而同一自己的動作為中心,反復自己就是整個宇宙,并且嬰兒會把周圍的事物與自己聯系起來,也就是主客體完全沒有分化,是無意識的。隨著知覺機制的發展,逐步打破自我為中心,逐步把自己當作客體中的一員,原始格局在逐漸變化,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格局逐步發生分化,成為其他格局的協調活動。
2.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經過感知運動感階段的逐步發展變化,應開始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即用符號來描述外部世界,但大部分還是依賴感性經驗,其活動還是依賴表象性的心理活動,仍然沒有運演的性質。
3.具體運演階段(六、七歲到十二歲左右)。在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中,從前運演階段過渡到具體運演的過渡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時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他開始了從動作邏輯向運演邏輯的轉換。守恒觀念的建立是具體運演重要的標志,是兒童能夠對知識的整理趨向合理化,開始符合邏輯,是兒童更容易獲得經驗和知識。
在獲得守恒觀念的同時,這個階段的兒童建立了因果格局(圖式),這與守恒觀念的建立是離不開的。不過這種因果格局開始,在青春期之后還在繼續,在此時偶爾產生因果推理,但是依賴于具體事物的一一對應的關系,與前運演階段不同的是兒童具有了運演結構。換句話說,具體運演階段的兒童可以通過傳遞性和可逆性,重新組織自己的活動。皮亞杰認為具體運演是彼此互相聯系的,構成一個系統的整體。就是說,當兒童能夠完成某一具體運演系統中的任何一具體運演時,那么,也能完成群集中的其他運演。
4.形式運演階段(十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形式運演階段又稱為命題運演階段,指的是對于命題之間的意義聯系和思考的運演。形式運演階段與其他階段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桎梏,能夠把內容與形式進行區別,他們既可以處理現實問題,也可以應用符號的形式去表示個性是命題的關系,進而去思考抽象的邏輯。
以上四階段的逐步發展,顯示出運演是動作逐步內化和抽象的結果,敘寫除了邏輯思維活動的發展過程。
二、發生認識論的特點
發生認識論的第一個特點是研究各種認識的起源;第二個特點是:“它的跨專業性質”。他的發生認識論是綜合兒童心理學和哲學認識論,從而在認識論中開拓一個新的領域和新的方向,發生認識論所提倡的歷史的發生方法對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有著深刻的意義。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的跨專業性對邊緣學科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現到研究方法上集體合作的方法,它是指心理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邏輯學家等合作,既有內部的合作,又有外部的合作的一種研究方法。第三,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是自然主義的不是實證主義的。第四,發生認識論所說的認識是建構的,不是憑空制造的。第五,發生認識論注意主體的活動,但又不是唯心主義的。
三、發生認識論獨樹一幟的研究方法
皮亞杰在研究認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即臨床談話法,使皮亞杰在理論研究中獲得了成功。臨床談話法它是一種觀察的方法,在讓兒童說話的同時尤其注意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兒童主動。并且皮亞杰作為臨床談話法的創始者不僅僅是看到了其方法的優越性,在方法的實施上,不是教條式的,而是非常靈活的以其他方法作為適當的補充,這是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方法的特點,也是整個日內瓦學派的在方法上的重要特點之一。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皮亞杰.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皮亞杰.兒童智力的起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4]左任俠,李其維.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5]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代哲學研究所.現代西方哲學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6]李其維.破解智慧胚胎學之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