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摘要:本研究以應用目標管理方法來提高行政管理有效性為研究目的,從不同的方面對其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模式進行探討。首先,簡要介紹目標管理體系中的制定目的、落實方法以及評價方法,接著對目標管理下行政管理中應遵循的幾個原則進行分析,最后舉例說明在原則導向下如何實行行政管理。
關鍵詞:行政管理 目標管理 原則導向
從行政管理上看,政府部門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科層組織結構,政府部門在進行行政管理期間必定會遇到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問題。也就是說,其必須要通過目標管理的控制完成預期的管理任務[1]。而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如何利用目標管理提高其管理有效性則是本次研究中需要研究的問題。從國內各級政府對于目標的定位上看,其除了包含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這一目標外,還包含有保持地方穩定性這一目標。因此,將經濟目標以及社會目標進行整合便可得出目標管理工作中的主體。對于其他目標(例如生態目標等)則可劃分至社會目標的范疇內。如此可推論出,通過目標管理,必定可在行政管理中融合經濟目標以及社會目標。
1.建立目標管理體系
目標管理體系不同于常規目標管理,當中除了包含目標管理工作的落實以外,還包括了目標管理目標的制定目的及其可行性評價。目標管理體系中的一系列環節有效保證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實行。
1.1管理目標的制定目的
政府的公權力主要是用于解決當地的民生問題。其中解決民生問題的支撐要素,便是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與保持當地的社會穩定。因此,民生為大這一重要理念便成為了政府制定管理目標的價值取向,而民生問題的解決便是制定這一管理目標的目的。由此便可理解,為何在2012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以及全國政協會議中,政協代表的提案中,有不少內容均涉及到了民生問題。而且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上升至3000美元這一個關口時,該國的民生問題極有可能導致社會矛盾愈加激烈,而國內則正處在這么一個尷尬的關口[2]。
1.2目標管理的落實
德國的政治學家以及社會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所研究的官僚體制模型中表明,在科層組織結構下,政府若要提高其運轉效率則必須要在管理工作中引進權威式管理。則這一理論也在目前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被證實[3]。在確立了政府的目標導向以及內容后,應就目標層層分解這一點,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上下監管”以及“下上負責”這種權威式的管理模式。所以,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內部的治理結構進行完善為當前最為緊急的任務。
1.3評價管理效果
由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具有部門之間的分工問題、合作問題,因為必定會遇到如何實現各分目標、最后收斂等問題。因此,在行政管理中應用目標管理時,需要為控制與管理目標的實現過程建立相關的控制機制,也就是為目標管理效果采取定性評價以及定量評價。
2.目標管理優勢分析
2.1權利責任清晰
目標管理在目標的制定方面,是采取由上而下(或是由下而上)的方式來制定出縱橫連接、全面的目標體系,該目標體系中囊括了政府中的所有部門以及所有人員,并清晰劃分好個人的職責與關系,從而使政府中的工作人員在共同目標下產生直接聯系或是間接聯系,并幫助工作人員明確自身的工作目標以及政府的目標,從激發工作人員對于政府目標的關注。如此一來,便可將政府各部門工作人員的力量有機聚集在一起,實現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以及成果的目的。
2.2促進政府上下級的交流、溝通
在目標管理中,十分注重在上下級間的交流、溝通以及協商。上下級積極進行溝通與交流,由于與幫助工作人員深入了解管理目標,對于解決上下級間存在的不和意見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上下級的凝聚。在應用目標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期間,充分尊重每一位工作人員的意愿,有利于工作人員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從而做到自我控制,有效轉變由上至下分派工作的管理方法,對提高各部門工作人員在工作上的積極性、自主性以及創造性等具有積極意義。
2.3有利于掌握工作重點
政府領導以及工作人員在進行行政管理工作期間,需要做的事情十分繁雜,因此導致工作人員總會產生工作做不完的感覺。而在應用目標管理的方法后,有利幫助工作人員掌握工作重點,使工作人員可有秩序的進行各項工作。此外,通過目標管理,有利于各部門在努力完成工作目標期間,清楚掌握部門目標,從而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工作,提高部門的工作效率。
2.4可促進自我管理的實現
目標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一種,其屬于引導工作人員實現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制定目標管理期間,政府工作人員不再像過去一樣,等待領導的指示進行工作,各工作人員均具備了明確的工作目標。首先,工作人員參與到行政管理目標的制定活動當中,并獲取了部門的認可。另外,工作人員在通過能力工作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是由工作人員自身制定與確定目標的實現方法,此現象對工作人員發揮自身的潛力具有一定的意義。
2.5有利于管理者控制結果
通過目標管理,管理者通過分解目標至各部門、各工作人員的手中后,通過目標考核體系,可對目標管理的結果進行更好的監督與控制,通過小目標的實現而實現總目標,即結果控制。
3.行政管理基于目標管理的原則導向
政府中的各個職能部門采取行政管理對實現目標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利益主體的相對獨立性,使各個職能部門之間以及部門的內部之間難以避免干擾因素的出現。所以,基于目標管理環境下,為了保證目標的實現,在進行行政管理工作中還需遵守一些原則導向。
3.1增量原則
從如今日益突出的就業問題以及貧富差距問題上看,各級政府在通過公權力解決此類問題時常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因此,在全國政協會議以及全國人大會議中,人大代表提案內容中涉及到向中央政府申請政策以及資金。在遇到此類棘手問題時,政府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應用增量解決對策。也就是對歷史積淀性問題采取循序漸進的解決方法,對新出現的問題(例如市民出行難、食品安全等)則采取全力解決的方法,避免新問題解決不當導致其發展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3.2剛性原則
在多項原則中,剛性原則是直接對應權威式管理要求的一項原則,主要表現在命令在發布與執行之間的聯動。此為對下屬執行力進行評價時最關鍵的評價依據。但是,由于管理幅度的制約,導致行政管理常態為上下級的政府內,常有陽奉陰違的情況[4]。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集中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控制與管理時,故意放松當地的購房限制。如此一來則加大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的難度。所以,在行政管理中需要嚴格遵守剛性原則。
3.3協商原則
在多項原則中,協商原則主要是表現出行政管理中較為民主性的要求,這一原則并未違背權威式的管理理念。而協商原則中的主要主體為上下級之間與同級之間。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影響下,出現了不少新問題以及新現象,因此政府若僅僅依靠過往的管理經驗進行行政管理,將會不適用的問題。因此,基于問題導向的協商原則,可確保在處理問題上的科學性、合理性、適用性等,有利于實現行政管理目標。
4.基于原則導向落實行政管理
舉例說明,扶持區域的中小型企業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扶持來發展。因此,對不同類型的中小型企業(例如創新性企業、高科技性企業等)的發展給予支持則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一項戰略目標。基于目標分解的原理,省級政府與市級政府應通過層層分解目標的方式,為行政管理建立起切合實際的實施方法。
地級式政府應就需要對上級政府進行負責的這一前提條件下,為中小型企業構建創新基金。同時根據上級政府對基金發放所制定的原則,對本地基金的發放方式進行細化。發放周期以年為標準,地級市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應指定科技處以及開發區管委會,有兩者共同負責評審向政府提出創新基金申報的中小型企業[5]。其中,評審內容中應評估中小型企業的所申報的產品,判斷其是否屬于高科技產品或是創新產品。此外還需對產品的技術元素進行評估。最后對該產品在市場中的發展前景進行考察。如此,便可真實做到基于目標管理分解目標,同時通過分解目標,完成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目標中,對于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工作。
5.結束語
通過研究可知,政府在經濟發展目標以及社會目標下所構建起的行政管理內容將十分龐雜,然而通過應用目標管理模式,則可在科層組織結構的環境下,分解、控制與協調行政管理目標,從而促進行政管理工作的進行,確保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