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這一主題,結合政策]變、自主創新模式、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從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研究視角、制約因素、路徑選擇三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總結目前理論和實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方向上的幾點展望。
[關鍵詞]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7-0008-05
制造業發展歷史悠久,作為人類社會的“首席產業”,制造業是衡量各國各地區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產業指的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企業經濟活動的集合,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某一地區的某一產業通過整合自有資源和關鍵因素,在國際競爭中形成的具有不可模仿的競爭優勢。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必將為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因此,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所在,是實現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困境在于眾多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不斷下降。因此,把以往對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主要研究觀點進行厘清和梳理,對今后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視角
建國以來,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為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為我國工業的發展、經濟振興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許多學者從創新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化經濟學等多個維度來重新審視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式,為后來學者的繼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振興政策]變
魏后凱(2010)認為,我國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變歷程大體可劃分為3個階段:一是調整改造時期(2002年以前);二是東北振興階段(2003年~2006年);三是全面振興階段(2007年至今)。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2007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并將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的規劃范圍擴展到內蒙古東部地區。2009年9月,國務院又發出《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標志著我國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已由前一階段的東北振興轉變為全面振興階段。[1]李巍(2006)認為,一系列的振興政策都為不同時期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同時,政府管理理念的創新也是東北經濟振興的重要因素。[2]2012年1月9日,國務院討論通過《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要鞏固和擴大振興成果,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型發展,實現東北地區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二)構建技術創新模式
國內學者結合東北地區制造業技術創新的虛擬聯盟模式,進一步從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學習模式、組織模式和運行模式這3個維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宋曉洪(2008)提出構建東北地區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動態虛擬組織結構,促進東北地區制造業創新集成的實現,并使創新成果更好地在制造業聚集區內傳播和運用,并提出了東北制造業技術創新虛擬擴散模型和虛擬聯盟的自組織管理模型;還分析了東北地區制造業技術創新虛擬聯盟運行的特征、環境建設、平臺建設,并對虛擬聯盟內的協同競爭收益情況進行了博弈分析。[3]郭長義(2009)從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需求入手,圍繞“自主創新與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互動機理”,就當前影響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競爭力提升的自主創新、并購式創新和集群式創新諸方面進行深入解析。[4]徐靜霞(2006)主要從技術水平、產業組織結構、產品質量、科研產業化水平、服務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等方面對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5]
(三)培育制造業產業集群
單洪穎、郭立夫(2008)從產業集群理論的角度研究東北地區制造業自主創新模式,認為自主創新是保證產業集群持續穩定發展、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產業集群作為新型現代化產業組織形式,是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實現產業間自主創新成果的擴散。在采用AHP層次分析法與熵值法結合的組合賦權法對國內各省市的創新競爭力進行評價中可以看出,東北三省制造業仍存在著相對發展優勢。因此,東北三省制造業必須采取政府干預式與原發式產業集群自主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模式,[6]進一步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四)發展循環經濟
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作為我國重工業發展的戰略重地,東北老工業基地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資源和環境問題構成了現階段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徐建玲(2007)認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發展循環經濟相結合是復興東北地區制造業的關鍵,亦是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石。[7]王智(2006)探討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問題,認為“循環經濟,立法先行”,東北地區在循環經濟立法方面剛剛起步,應以“振興戰略”為契機,制定一部區域性法律,以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引導和規范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應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密切結合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以循環經濟體系為基礎,促進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快速提升。[8]
二、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制約因素
建國以來,國家積極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東北地區隨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壯大而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之后,東北地區由于體制機制創新相對滯后問題,也是因整體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全國位次的不斷下滑而導致經濟地位的下降,近年來出現了所謂的“東北現象”,進一步影響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發展方式粗放
東北地區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推進時期,經濟發展過多依賴資源的開發和消耗來換取,現已進入資源和環境承受壓力最大的時期。金鳳德(2000)認為東北地區制造業長期粗放經營,形成了以資源依存型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結構,加重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基本上是一種重產量、輕質量的“粗放型”發展模式。[9]同時采取傳統的“末端治理”而忽視“輸入端”控制,出現了資源型城市瀕臨資源枯竭或完全枯竭,接續產業發展滯后,東北地區面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能源資源約束強化、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等一系列問題。中小企業過去長期依賴低能源成本、低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成本的“三低時代”逐漸成為歷史。徐建玲(2007)認為,東北地區的循環經濟實踐還處于試驗、示范的初級階段,在觀念認識、管理體制、技術支持和外部動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技術落后,導致制造業企業對能源的需求加大,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最終的結果就是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卻產出不高,能效低下。[7]因此,需要結合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實際,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在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中的合理運用。
(二)配套支撐體系不完善
徐充(2011)認為,在制造業鏈條中,服務業的效率對整個鏈條的效率影響較大。東北地區制造業往往存在用企業內部分工代替社會分工的傾向,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育不足,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支撐功能有待進一步加強。服務業中如金融業,仍受到嚴格的經濟性管制,導致這些行業存在較為嚴重的市場進入壁壘,外商直接投資和民營資本難以進入。由于缺乏充分競爭,導致居于壟斷經營地位的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僵化,服務價格高昂,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制造業核心競爭能力形成的瓶頸。[10]劉其亮、徐麗敏(2008)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工業發展的歷史較長,原先的一些技術裝備和設施已經老化,亟需加以淘汰或升級換代。但企業自籌資金難度很大,無力承受,但銀行貸款難以實現,改造投入不足與結構調整滯后,制約了制造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導致資源型工業企業發展舉步維艱。[11]侯志茹(2009)認為,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配套能力分散、整合能力不強,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生產裝備及零部件企業的大型設備及關鍵零部件中間產品大部分依靠進口。其中,既有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方面的問題,也有一些企業運作中人為不用國內產品的原因,這使東南沿海的一些省份在高增長的同時,對國內的經濟關聯帶動作用較弱,沒有帶動有相當優勢的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裝備及零部件產業發展。[12]
(三)體制性改革的積淀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崔丹(2009)認為管理體制落后,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路徑依賴,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小,嚴重削弱了東北地區制造業內生動力的發展。[13]李姝(2010)認為遼寧裝備制造業存在國有化水平偏高、國有資產質量較差、經營績效不理想等問題。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遼寧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產權制度不合理,進而制約了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迅速提升。[14]年志遠(2004)認為,正是因為計劃經濟體制或傳統制度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充分實施,使傳統制度在此積累過大,進而導致新的替代制度即市場經濟體制進入的阻力巨大、效果不佳、成本較高。[15]
(四)產業創新能力較弱
劉楷(2006)認為東北制造業存在投資不足,資產相對老化。如果從東北制造業的投資和存量資產之間的關系看,東北制造業的投資份額明顯落后于東北制造業固定資產在全國的份額,其結果不可避免地造成東北制造業資產逐年相對老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下降。[16]牛似虎(2008)認為,跨國公司進入國內制造業的力度、深度、廣度和追求的目標,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若不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將被固化在產業鏈的低端,短期內難以擺脫發展困境。[17]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制造業走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技術路線,但是在實施過程當中由于后發劣勢的作用,陷入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引進——再消化吸收”的追趕陷阱之中,這是因為東北制造業在創新上走的是發展中國家通常采取的跟隨策略。[18]另外,自主創新是增強工業競爭力的必然途徑,但往往受到環境、人才等條件限制,尤其是在東北地區國際化、高科技含量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這也嚴重制約了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三、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以政府政策調控為補充的經濟體制。劉楷(2003)指出,在新形勢下,東北制造業的發展思路應為:立足自身優勢,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體制創新為根本,管理創新為手段,加快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機械、冶金、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通過產業升級,鞏固其支柱產業的地位;大力發展汽車、電子信息、醫藥產業,使之成為重要的新興的支柱產業;同時應進一步加快紡織、食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結構調整,使其在增加就業、深化農產品加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9]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的擴大與深化,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引擎的制造業所處內外部環境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牛似虎(2008)認為,制造業的發展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制造業核心競爭優勢、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形成良性互動,圍繞重點產業打造“制造—服務”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達到了增加盈利、提高企業績效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17]劉明宇等(2010)認為,生產性服務企業和制造企業需要形成超越一般市場交換的社會關系,通過信息交換和知識分享提高價值鏈的整體效率。[20]當前,把制造業與信息化技術融合、集成,在技術創新、高端人才、現代服務、發達基礎設施等現代生產要素支撐下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二)優化產業結構
徐充(2007)認為,優化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重振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優勢。要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制造業,大力發展機電工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械制造業產業群。目前,各級政府與企業要加大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優化與帶動作用,通過高新技術的采用、高新技術項目的產業化,開發行業內高端產品,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優化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21]
(三)開展跨區域科技合作
劉桂華、于麗英(2006)認為,上海市與東北老工業區的科技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東北地區和上海市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合作潛力巨大,能產生“1+1>2”的效應。[22]盛洪昌、李爽(2007)認為,隨著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進入制度化發展的新階段,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迎來了一個契機。東北老工業基地應充分利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平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為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條件,從而加快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進程。[23]張來春(2007)認為,積極參與全球制造業價值健分工體系、促進東北制造業分工專業化水平,完善東北制造業產業集群和培育參與國際價值鏈分工的高級要素。[24]
(四)建立制造業創新體系
黃魯成等(2004)認為,東北制造業創新體系是以政府主管部門、制造業、大學(相關的學科和機構)、研究機構(包括學術團體)共同組成制造業技術創新主體,并建立一個分工明確、協調有利、效率較高的工作機制,開展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創新、制造業產品創新、制造業服務創新、制造業組織與管理創新活動,解決先進制造技術獲取方式的選擇問題、創新競爭戰略的選擇問題、制造業重點創新領域的選擇問題、制造業創新效果的評估問題,實現制造業創新體系的政策環境的不斷改善,建立東北區域經濟以區域科技為支撐協調發展的先進模式。[25]葉振宇、葉素云(2010)利用了Malmquist指數方法對東北地區三個省制造業增長率進行測算,得出東北三省制造業生產率提高得益于市場化改革和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政策,尤其是前者的作用更大,認為借助改革的力量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東北三省制定產業政策時更應該重視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鼓勵技術自主創新。[26]從世界范圍內的工業發展歷程看,技術創新是推動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定增長的強大杠桿。
(五)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王福君(2010)認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實質就是振興遼寧省的裝備制造業,東北地區具有良好的裝備制造業基礎,區域集中度高,體現了產業關聯度強、技術密集型高的特點。因此,可以培育以價值鏈分工和以競爭互補為主導的裝備制造業集群,積極發揮高新技術對傳統裝備制造業的滲透融合創新以及裝備制造業內部的重組融合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27]孫林巖(2009)認為,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作為服務與制造相融合的新產業形態和新型先進制造模式,服務型制造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28]周民良(2011)認為,通過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地區角度看,各地因地制宜地確定制造業轉型升級方向;注重區域制造業轉型升級中支撐要素的培育;不少地區在淘汰制造業落后產能方面取得積極進展。[29]于超群(2009)認為,區域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區域比較優勢、規模經濟、產業集群,通過積極鼓勵技術創新,以及體制機制創新,形成裝備制造業組織效率、結構升級以及市場運行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相互作用、相互提升形成區域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30]
四、簡要述評與展望
筆者要特別指出的是,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總結是初步的,難免有些優秀成果未列其中。從總體上看,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與視角,廣度與深度等方面均有很大進展,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已有的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議主要集中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開展區域合作、建立制造業創新體系等方面。這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問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同時,有待進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間仍然存在,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研究的背景時過境遷。多數學者對東北地區制造業的研究,大都是在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主導下進行的,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十八大報告提到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戰略任務,這就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反映形勢變化的需要,在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
(2)研究方式缺乏精準性。目前,有的學者只對個別省區的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進行了粗略分析,專門研究整個東北(三省一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著述,就目前來看尚屬鳳毛麟角,研究對象缺乏完整性,需要進一步聚焦于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研究,探尋其中的普遍規律,進一步回答制約東北制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同時,在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比深刻的東北地區,制度創新是打破低效率路徑依賴的關鍵。
(3)在實踐路徑上,東北地區制造業需要結合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這一新趨勢,建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戰略聯盟,加強區域產業研發資源整合,以降低創新成本、分散風險,加快形成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總體說來,以上研究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提升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分析,研究成果豐碩,為東北地區制造業振興問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兩點建議:一是拓展研究內容。結合十八大提出的新思路,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等,構建新時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理論體系,為今后研究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指明了方向,但轉型的時機、路徑還有待深入研究。二是運用實證與規范分析相結合、比較研究、多學科綜合研究等研究方法,結合對制造業未來發展的約束因素如碳排放約束、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深化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魏后凱,蔣媛媛,鄔曉霞.我國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政策調整方向[J].經濟縱橫,2010(1):38-42.
[2] 李巍.東北振興中政府理念創新的必要性與途徑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1-33.
[3] 宋曉洪.東北地區制造業技術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4).
[4] 郭長義.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競爭力研究[D].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5] 徐靜霞.我國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評價[J].商業研究,2006(10):138-139.
[6] 單洪穎,郭立夫.基于產業集群理論的東北制造業自主創新模式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報,2008(2):141-149.
[7] 徐建玲.東北老工業基地循環經濟發展對策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98-101.
[8] 王智.東北老工業基地循環經濟立法問題初探[J].商業經濟,2006(4):15-16.
[9] 金鳳德.論東北經濟的結構性危機[J].東北亞論壇,2000(4):41-44.
[10] 徐充,張志元.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模式轉型及路徑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3):117-123.
[11] 劉其亮,徐麗敏.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工業發展對策研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6):37-39.
[12] 侯志茹.產業價值鏈視角下的東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9(12):76-78.
[13] 崔丹,楊曉猛.東北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升級的路徑選擇[J].理論前沿,2009(16):45-47.
[14] 李姝.遼寧國有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產權改革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5):41-45.
[15] 年志遠.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制度經濟學思考[J].經濟縱橫,2004(6):36-40.
[16] 劉楷.東北制造業的振興策略[N].哈爾濱日報,2004-05-24.
[17] 牛似虎.遼寧制造業第三方物流服務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商業研究,2008(7):195-197.
[18] Liu, X.L., White, S. Foreign technology and domestic inputs'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innova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Technovation, 1997,17(3):119-125.
[19] 劉楷.東北制造業的現有優勢及振興戰略[J].經濟研究參考,2003(75):2-10.
[20] 劉明宇,芮明杰,姚凱.生產性服務價值鏈嵌入與制造業升級的協同]進關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8):66-75.
[21] 徐充.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制約因素與對策選擇[J].新長征,2007(12):28-29.
[22] 劉桂華,于麗英.上海與東北老工業區科技合作的現狀與前景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0):162-163.
[23] 盛洪昌,李爽.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J].長春大學學報,2007(1):1-3.
[24] 張來春.國際價值鏈分工與東北制造業的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7(5):141-145.
[25] 黃魯成,吳菲菲,李 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制造業創新[J].經濟管理,2004(11):20-23.
[26] 葉振宇,葉素云.東北地區制造業生產率變動分析: 1993-2007年[J].財經問題研究,2010(5):30-35.
[27] 王福君.區域比較優勢與遼寧裝備制造業升級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5.
[28] 孫林巖.中國制造業發展戰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10.
[29] 周民良.區域創新、結構調整與中國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J].學習與實踐,2011(8):31-43.
[30] 于超群,綦良群.區域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機理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9(3):28-32.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in northeast china. Academic communities have formed relatively well researched fields and the mature research methods,especiall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Research publications are fruitful.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Combining the evolution of policy,the patter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the nur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s,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reviewed literatures of previous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the research angles,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the route choice of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and provided some prospect of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northeast region in china;manufacturing;the core competi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