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民
摘 要:簡述了黃山市油菜根腫病的發展歷程, 并于2011年底對全市油菜根腫病進行了調查,總結出了油菜根腫病的發生特點,分析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議,供科研部門參考。
關鍵詞:油菜;根腫病;現狀;特點;防治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18-03
黃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E117°02′~118°55′和N29°24′~30°24′,全年日照時數為1 753~1 954h,年平均氣溫15~17℃,年降雨量1 400~2 000mm,無霜期216~237d,是國際著名的旅游勝地,下轄3區4縣。全市常年油菜播種面積約2.67萬hm2,單產90kg左右,總產約3.6萬t。1994年,首次在我市歙縣發現了油菜根腫病;1995年,黃山區也報告發現。當時,這種新型油菜病害僅在我市個別區縣零星點狀發生,也就沒有引起足夠關注。2000年以來,尤其是最近5a,油菜根腫病在我市的發展勢頭迅猛,2011年全市油菜根腫病發病面積達0.73萬hm2,占實際播種面積的30%,成為我市油菜生產第二大制約病害。
1 發展現狀
去年秋種,我市氣候溫暖,降雨適時適量,油菜出苗好,生長快,苗情苗勢優于往年,同時也為油菜根腫病的發生、侵染、和蔓延提供了適宜溫濕條件。為全面掌握我市油菜根腫病的發生情況,2011年底,筆者對全市油菜進行了調查,發現油菜根腫病發病面積達0.73萬hm2,占實際播種面積的30%;發病嚴重田塊油菜死亡率接近50%。無論規模或程度,2011年是我市油菜根腫病發生最重的一年。為進一步弄清油菜根腫病與氣候、土壤、品種及農事管理等方面的關系,筆者對全市12個根腫病發病鄉鎮進行了抽樣調查,共涉及13個行政村42塊油菜田,根腫病平均發病率達49.6%(見附表1)。
2 發展趨勢
通過十幾年的殘留與積累,油菜根腫病在我市的發生呈曲線上升態勢,現已覆蓋絕大部分鄉鎮。油菜根腫病發病新區不斷涌現,老病區越發嚴重;根腫菌不但侵染油菜,而且也侵染白菜、甘藍、蘿卜等其他十字花科作物,已對我市“菜籃子”工程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3 發生特點
3.1 隨濕度變化而變化 比較近4a秋種氣候特點,盡管在根腫菌侵染油菜的關鍵期10月份日均氣溫變化不大(24℃左右),但降雨量不同,土壤濕度差異會影響到根腫病的發生與流行,2008年秋雨連綿,2009年高溫干旱,2010年雨量適中,2011年雨量豐沛,根腫病發生面積也隨之呈現2011年>2008年>2010年>2009年的情況。2009年全市油菜根腫病發生不到0.06萬hm2,而2011年達0.73萬hm2。
3.2 水田重于旱地 據多點調查,油菜根腫病主要發生在水田,旱地很少或發病很輕。歙縣北岸鎮小阜村4塊油菜田,旱地油菜發病率僅3%,水田油菜平均發病率達70%。
3.3 “稻—油”輪作重于“經—油”輪作 據42塊油菜田的調查統計顯示,39塊“水稻—油菜”輪作田根腫病平均發病率為53.1%,其余3塊“玉米—油菜”輪作田根腫病平均發病率僅4.3%。
3.4 長期“稻—油”茬口田重于輪作變化田 據調查歙縣北岸鎮小阜村相鄰兩塊浙平四號油菜田,2011年雖同為“稻—油”輪作,之前某戶因連續種植3a玉米,其油菜根腫病發病率僅10%,而另一戶一直延續“稻—油”輪作茬口,根腫病發病率達100%。說明輪作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油菜根腫病的發生。
3.5 秸稈燒與未燒發病有差異 對比本次調查的屯溪區黎陽鎮新江村汪塘埂組兩塊相鄰油菜田,種植習慣和農事管理多年來基本一致,2011年機開溝免耕撒播浙雙72,一塊未燒稻草,根腫病發病率達10%,相鄰的另一塊因播前稻草全田平鋪燒毀,未見根腫病發生;其次,經多點調查對比,在同一塊根腫病發病油菜田,根系附近有草木灰和無草木灰病情輕重不同,說明草木灰適度改變了根際土壤的PH值,對根腫菌萌發侵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6 毗鄰田塊間根腫病發生差異大 據對12個鄉鎮的13個油菜種植點發病的調查,經多處對比,毗鄰2塊油菜田,無論品種同與不同,根腫病發生差異大,甚至上田100%發病,下田無一株感病,歙縣鄭村鎮鄭村村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片上2塊毗鄰油菜田就呈現這種天壤之別。
3.7 品種之間差異不明顯 據水田油菜調查,秦優10號平均發病率為57%(5塊田),秦研211為57.8%(4塊田)、浙雙72為36.8%(4塊田)、匯油50為47%(2塊田)、浙平4號為60.6%(12塊田)。雙低油菜秦優10號、秦研211、浙雙72根腫病平均發病率為51%,非雙低油菜匯油50與浙平4號平均為58.7%,差異不明顯;雜交油菜秦優10號、秦研211平均發病率為57.3%,而常規油菜浙雙72、匯油50、浙平4號平均為53.8%,差異也不明顯。也就是說,現有推廣品種對根腫病的抗性還需試驗驗證。
4 成因分析
油菜根腫病的病原是蕓薹根腫菌,誘發此病的最重要因素為土壤酸堿度和溫濕度。結合分析我市市情,導致2011油菜根腫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長期偏施化肥,有機肥施用少,農田撒施生石灰的傳統早已難覓蹤影,加上大氣酸雨的影響,土壤酸化越來越重,十分有利根腫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萌發。據我市測土配方調查統計,全市土壤PH值<5.5的農田已占總量的65%。(2)發病老區菌原長期積累,并受氣候、種子、農事操作等因素影響,不斷向新區蔓延擴展,致使我市2011年油菜根腫病大發生。(3)2011年秋種,我市氣候溫暖,降雨適時、適量,土壤溫、濕度非常有利于油菜根腫菌的萌發與侵染。(4)土壤交換性Ca2+含量與根腫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聯。據歙縣農業部門2010年對雄村、北岸兩鄉鎮的5塊油菜田土壤抽查化驗,其PH值在5.0~6.8,土壤交換性Ca2+含量均在180㎎/㎏以下,油菜根腫病田間株發病率變幅很大,在5%~70%,而歙縣桂林鎮石灰石產區周邊農田,土壤PH值在8.0左右,交換性Ca2+含量達1000㎎/㎏以上,未見根腫病發生。多點調查的油菜根腫病病情:水田重于旱地、“稻—油”茬重于“經—油”茬、長期“稻—油”種植田重于輪作變化田,都可能與土壤中交換性Ca2+流失有關。
5 防治建議
油菜根腫病是一種頑固的土壤累積性病害,根腫菌在土壤中存活周期長,發病情況隨氣候變化而變化,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不可預測性。輪作換茬在我市這個人均耕地不足333m2的山區市不現實,況且根腫菌已侵染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影響了“菜籃子”工程,目前市面上的防治藥劑不僅防效不好,而且成本高,農民難以接受,短期內又無法恢復普及農田撒施生石灰改良土壤的好傳統。為此建議農業科研部門盡早立項攻關,從抗性育種的角度,通過種子包衣等途徑,與化工部門協作,研制出成本低、防效好的化學藥劑,并配以簡便易行的根腫病防治方法,為油菜生產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