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網絡技術使知識的傳播途徑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搜索引擎、視頻公開課、微課、社會化網絡等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因此高職教師固守原有的是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教師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必須有所改變。本文主要探討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變革和教師的學習問題以此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模式變革;教師學習;網絡環境
一、網絡環境下高職教學模式變革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經過不斷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職院校的教學觀念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驅動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改革仍需深入進行。
1.忽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雖然高職院校注重能力培養,但教師只按照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只能完成既定的項目和任務,缺少舉一反三的學習遷移能力,缺乏個性導致學生不會思考、不敢創造。
2.片面強調所傳授知識的廣度而忽視知識的深度
學校在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往往忽略知識傳授的深度,淺嘗輒止的廣泛知識領域導致學生這些課程有非常粗淺的了解,難以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這正是高職院校教學片面追求知識廣度所造成的弊端,因此必須找到知識傳授廣度和深度的平衡點,找到有效提高學生知識深度的途徑。
3.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缺乏良好的示范性
靠個別院校的教師及幾部教學視頻很難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示范性教育,它需要靠廣大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師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素質的,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學生才能不斷吸取有益的養分從而促進自身能力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上述問題在網絡環境下已經有了解決的途徑。網絡公開課、微課和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等教學資源的出現使學生的學習途徑發生了改變。課堂教學不再是學生唯一可選的學習模式,學生不但能夠獲得學校老師傳授的系統知識,還能通過搜索引擎和各類專門網站、網絡社區、移動通信平臺軟件輕而易舉地獲得零散的、專題性的知識,能免費學習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教師的視頻課程。
利用這些網絡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拓寬學生的視野,利用“第二課堂”等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入的學習。因此,在公開、開放的網絡環境下,教師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從而滿足現代課堂的需求。高職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學習成為教師最為重要任務之一。
二、網絡環境下教師的學習
開放、豐富的資源對于教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必須改變自身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僅憑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已經很難獲得學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同時網絡教學資源和新興教學技術也給教師提供了便利的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因此教師必須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上合理地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水平。
1.教師不能排斥新技術,也不能迷信新技術
教師對待各種新出現的教學技術和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有一種客觀、開放和學習的心態。對于各種可能的教學技術和學習資源都應該從是否能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的角度出發,客觀公正地進行分析探討,如果有利就應該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不能畏懼教學權威受到挑戰就掩耳盜鈴式地屏蔽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不能因為新技術的存在瓶頸和不成熟就全面否定;若新技術實現難度過大,教師也不能盲目地全盤運用從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和部分新技術的靈活運用是很好的選擇。
2.教師的學習應該是一種社會化學習
學習的途徑主要是培訓、網絡學習和教師個人創造性的學習三種途徑。
各級主管部門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教學技術的培訓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學習模式。由專家教授、教師進修和參觀實習等方式組成。培訓手段可以是面對面的培訓,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培訓平臺進行。這種培訓的內容可以非常豐富,從新教學設計、教學技術到教學資源都有涉及。
教師個人創造性的學習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做中學、教中學,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自我成長,同時用各種技術手段總結保留各種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教師的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予以保留,制作各種視頻記錄。具有開放心態的教師可以將視頻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并與同行進行交流,這種個人創造性的學習不但能夠使教師獲得知識,同時能夠創造知識。當然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具備愿景、動機、行動和反思的能力和飽滿的教學熱情。
參考文獻:
[1]陳小青.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分析.教育學術月刊,2009.11
[2]金啟東.試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當代理念.職教論壇,2007
[3]焦建利、汪曉東、秦丹.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中國文獻綜述.遠程教育雜志,2009.1
[4]楊玉芹、焦建利.教師信息尋求過程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