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要:威廉·布萊克是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天真之歌》(SongsofInnocence)和《經驗之歌》(SongsofExperience)分別發表于1789年和1794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這兩部詩集代表了人類靈魂的兩種對立的狀態——天真與經驗。《天真之歌》描述了一幅幅快樂幸福的畫面,在人間造就了一個天堂,肯定生活和人生的美好;《經驗之歌》描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到處都是貧窮、疾病、戰爭、賣淫和社會壓迫。本文擬從兩部詩集的寫作時間和內容、標題和寫作風格進行對比。
關鍵詞:布萊克;《天真之歌》;《經驗之歌》;對比
威廉·布萊克,1757年出生于倫敦,是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1783年布萊克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詩歌素描》(PoeticalSketches)。這本詩集表達了他對當時的詩歌傳統的不滿以及他對詩歌的新形式和技巧的追求。《天真之歌》(SongsofInnocence)和《經驗之歌》(SongsofExperience)分別發表于1789年和1794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布萊克早期的詩作,語言上簡單易懂,且以短詩為主,音節也能短則短,題材內容則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主。這兩部詩集代表了人類靈魂的兩種對立的狀態——天真與經驗。《天真之歌》反對教會的禁欲觀點,肯定生活和人生的美好;《經驗之歌》揭露英國政府和教會對童工和青少年的摧殘,其中還有對被驅作戰的士兵的嘆息和販賣女子為娼者的詛咒。后來布萊克對《天真之歌》做了補充,并把兩部詩集合并在一起,稱為《天真與經驗之歌》(SongsofInnocenceandExperience)。這部合集可以說是英國浪漫主義的先河之作。
一、兩部詩集的寫作時間和具體內容
《天真之歌》寫于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之后,英國處于暫時平靜的時期。這部詩集中的一些詩歌是以孩子的視角書寫的,許多詩歌關注的是人類對自然理解的積極方面。布萊克用兒童都能夠頌唱的語言描述了一幅幅快樂幸福的畫面,在人間造就了一個天堂。大多數的詩歌都是短小精悍,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充滿了孩子的天真與可愛。他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一個天真無邪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有太陽、有花朵、有小草、有山脈、有河流、有無辜的孩子和小羊羔,所有的這些構成了許多和諧的畫面。
《經驗之歌》則寫于法國革命爆發,英國人心重新振奮的時期。在這部詩集里,布萊克描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真褪卻,到處都是貧窮、疾病、戰爭、賣淫和社會壓迫。《經驗之歌》通過對比哀嘆成人生活的殘酷經歷破壞了童年時代的天真美好。在《經驗之歌》里,布萊克已經不再是一個歡樂童歌的吹奏者,而是一位號召大地站起來以擺脫身上鎖鏈的睿智的詩人。他以銳利深沉的目光、憤世嫉俗的態度觀察著周圍的現實世界[1]。
二、兩部詩集中的標題
兩部詩集的名稱是相似的,都是“……之歌”,“天真”與“經驗”也是相匹配的一對反義詞匯。相比之下,“天真”指的是孩子氣的、幼稚的、對成人的生活一無所知、容易相信別人和盲從;而相對應的“經驗”指的是有自己的職業、成熟的、承受現實的痛苦、對傳統的信念持懷疑態度。兩部詩集中的很多標題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驗之歌》中的一些詩歌是對應《天真之歌》而寫成的,比如《幼兒的悲傷》(InfantSorrow)對應《幼兒的歡樂》(InfantJoy),《一個丟失的男孩》(TheLittleBoyLost)對應《一個歸家的男孩》(TheLittleBoyFound),《老虎》(TheTiger)對應《羔羊》(TheLamb)等等。《經驗之歌》里還有一些詩歌和《天真之歌》的里的詩歌是同一題目,但是反應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兩部詩集里都有《神圣的星期四》(HolyThursday),在《天真之歌》中這個題目下描寫的是那些天真的兒童在教堂里唱贊美詩的幸福情景,他們都是倫敦各教區貧兒院的兒童,每年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他們都在教士的帶領下到圣保羅大教堂禮拜謝恩[2]。而在《經驗之歌》中,《神圣的星期四》表現的則是孩子們被罪惡之手拋入苦海的悲慘情景。
三、兩部詩集的寫作風格
布萊克是位文壇巨匠,但是兩部詩集的風格卻都是簡單而直接的,然而詩歌中的語言、韻律以及意境卻是經過深思熟慮,值得推敲的,所表達的思想也是很復雜的,具有多重性。有人指出:“布萊克在寫詩時,善于用孩子般的簡單語言來完美的表達靈魂深處的天真無邪”。詩集中使用的是基礎詞匯,大多數詩歌是敘事體的,還有一些是通過象征或是抽象的概念來陳述的。布萊克熱衷使用的修辭技巧是擬人以及對圣經中的語言的再加工利用。詩歌的形式也很簡單,主要是可以頌唱的樂曲,有民謠、兒歌、贊美詩等等。
通過對《天真之歌》與《經驗之歌》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這兩部詩集描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一個是天真狀態,一個是經驗狀態。“天真狀態”是純真、和諧的,是人類的理想狀態,是歡快和純真的象征,人人都享受著這和諧、美好的世界,在那里遍布著親情、友情和愛情[3]。而“經驗狀態”是丑陋、邪惡的,在“經驗狀態”下,人們會感到壓抑、彷徨和迷惑,向往“天真狀態”里的單純和美好。布萊克是浪漫主義的先驅,讀懂了他的詩歌,了解了詩歌內含的深刻寓意,就會對我們的現實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白鳳欣,佘平.威廉·布萊克——從天真到經驗的飛躍——淺談布萊克《天真與經驗之歌》中永恒的“對照”[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9).
[2]胡建華.布萊克的“人類靈魂的兩種對立狀態”——從《天真與經驗之歌》到《天堂與地獄結婚》[J].外國文學,1996(3).
[3]毛雪青.天真與經驗:人類靈魂的對立狀態——簡析布萊克的《天真與經驗之歌》[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4]威廉·布萊克.布萊克詩集[M].張熾恒(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作者單位:河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