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弘
[摘 要]當前素質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其改革顯然勢在必行。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美育能否順利進行,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應對“合唱”這一音樂教育手段進行深入研究。合唱是音樂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因為一些原因,廣大音樂教師對合唱教學的認識程度并不高,沒有使合唱教學的價值得以真正發揮。其實,良好的合唱教學,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團結,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合唱教學; 探究
合唱藝術一直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到處可見它留下的印跡。據傳古希臘荷馬的詩篇《伊里亞特》中就描繪過許多種集體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在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中,合唱這種表演形式,無論是在教堂里作為宗教的工具,還是在宮廷里作為貴族音樂的形式,以及后來在歌劇、交響樂中作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都綻放出它獨有的奇光異彩。
近20年來,合唱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和學生的歡迎。眾所周知,合唱隸屬聲樂藝術領域,合唱也是聲樂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因為,合唱藝術容納了人聲全部的歌唱音域和所有聲樂技巧,聲樂藝術通過合唱形式可以得到最完善的表現。與此同時,合唱又是一種最具群眾性的集體歌詠形式,凡是有人群集中之處,都可開展各種形式的集體歌詠活動。而學校恰恰是人群集中之處,給音樂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可開展各種形式的集體歌詠活動的大舞臺,偌大一個舞臺,教師有了用“武”之地。教師要在合唱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通過有情感的歌唱,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藝術的魅力,從而喜歡音樂,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正確的音準與節奏感,同時激發振奮他們的樂觀精神,豐富其形象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思想和合作精神,陶冶情操,增進團結,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一、隊伍建設是保證
建立班級合唱隊和校級合唱隊兩級體系。班級合唱隊根據班級人數、男女比例、學生的音色音域情況進行編配,分出高低聲部。校級合唱隊在班級合唱隊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建立。在合唱隊員聲部的配置的問題上,鑒別聲部是一項十分細致復雜的工作,不僅要從嗓音特征和換聲點兩方面因素考慮,還需考慮到歌唱者的實際歌唱能力。例如有的人雖然是處于高音聲部,但因為受歌唱方法的影響,他(她)暫時還唱不了高音,因此,不可簡單下結論,而應當允許合唱隊員對所擔任的聲部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實踐證明,合理的隊員配置是合唱教學的前提。這個關把好了,才能保證今后的合唱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二、聲音訓練是基礎
合唱是聲樂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教師應該借助合唱訓練提高學生自身的歌唱能力,同時還要培養自身合唱教學組織能力。合唱訓練必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因此,為使合唱隊達到用聲上的響而不噪,輕而不虛,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做到合唱聲音上的協調、平衡、統一,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集體訓練。合唱隊在發聲練習時要對姿勢、呼吸、發聲、節奏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訓練,并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正確運用到演唱當中。
1.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
要讓學生盡量注意身體站直,胸部放松,含胸但不能駝背,兩肩和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視。讓學生從一參加合歌團就形成正確的歌唱姿勢和良好的歌唱狀態。
2.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呼吸訓練主要是要解決兩個問題:吸氣及控制。在教學中,我們不必對他們像成年人一樣講解什么胸式腹式,而應該用生動自然的形象比喻來體會,要求體會自然呼吸中的一些呼吸狀態,比如平躺著的呼吸,輕聲說話的呼吸,抽泣練習,像“聞花香”一樣的深呼吸練習,跑步時很累的喘氣,呼氣時要求大家像吹蠟燭一樣。在訓練中要大力引導、借用想象,不能有太多理論講解,一切以自然為主。
3.掌握正確的發聲狀態
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學方法為基礎,經常的輕聲和頭聲訓練是必須堅持的。要改變那種用脖子喊唱的習慣,開始指導學生把歌唱的“嘴”按放在小腹上輕聲唱,目的是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松開咽喉。久而久之,演唱的發聲就會輕松自如,聲音也會變得圓潤而優美。
4.掌握正確的咬字吐字
正確的咬字、吐字是唱歌技巧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功,是表達作品思想內容的手段之一。熟練的咬字、吐字技巧,不僅是為了把字音準確清晰地傳達給聽眾,更重要的是通過正確的咬字、吐字與歌唱發聲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字正腔圓”與“字正腔純”的目的,從而生動形象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聲富有感染力。教師讓學生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使學生會自然圓潤地發聲,逐步養成習慣,以保證合唱時聲音協調統一,歌聲生動形象清晰感人,從而獲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三、和聲訓練是關鍵
在聲樂藝術中,獨唱講個性,合唱講共性,可以說合唱藝術就是合作的和聲藝術。它就像一塊布,每位合唱隊員的聲音就是構成這塊布的絲,只有縱向不行,只有橫向也不行,只有和諧統一交織在一起時,這塊“布”才完整美觀。所以互相合作的訓練極其重要,通過訓練,要使學生在練習合唱時不能只管自己聲部,還要學會聽另一聲部組成的和聲效果。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和聲感和合作精神。而和聲感的基礎是對音程和和弦關系的聽覺感受,合作就是合唱色調的平衡。因此在合唱的訓練中,必須重視音準的精確性和音色的協調性。例如,在訓練歌曲《瑤族舞曲》和《牧歌》中,兩首曲子難度較大,前一曲是一首具有濃厚的瑤族舞曲風格,和聲復雜而且還轉調,但旋律優美富有歌唱性,對比性強,學生很喜歡。第二首是一首無伴奏的蒙古族民歌,旋律舒展,和第一首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候的合唱訓練,關鍵在各聲部的和聲音準和色調的平衡了。在分聲部練習中,我們注意解決好本聲部的旋律音準(橫向)和唱出不同民族音調的音程特點。然后分別進行各聲部相互合作,由于學生基礎欠佳,我們首先把音程中二聲部唱好,再逐步發展到三、四聲部相互合作,經過多次反復聽唱和各聲部的合作,初見成效,聲音的和諧美讓學生們對合唱訓練充滿了信心。
四、情感訓練是核心
演唱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只有調動好學生的感情,讓他們學會用情和心去唱,才能真正表達出音樂作品的內涵,才能在感動自己的基礎上感動別人。不同的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情感表達,因此在選曲時盡量選擇歌曲風格對比強烈的歌曲,比如《祖國不會忘記》和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菊花臺》。要對歌曲進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歌曲的思想內容與情感表達?!蹲鎳粫洝愤@首歌曲是一首群眾隊列式風格的歌曲。在排練這首合唱曲時,通過對歌詞的朗讀和旋律的配合,通過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時代在召喚,人民在期待,未來需要他們。因此,對這首歌可以進行一些藝術處理,前半段領唱,要求唱得富有朝氣,后半段合唱,唱得更舒展寬廣,與領唱形成對比,唱出一種充滿自信豪邁的情懷。而《菊花臺》則是一首感情非常細膩的歌曲,這首曲子的旋律性很強,優美而富有歌唱性。在這里教師簡述歌曲特點和歌曲的意境,第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想象進入歌曲的意境中去,再結合聲音的訓練基礎進行輕聲哼唱,讓情感完全溶進歌曲中才進行歌詞填唱。第二部分是對比樂段,音域跨度大,表現潮落潮漲的情境。這里需要的情感是激情的表現,教師通過范唱、啟發和指揮的激情表現來調動學生的情緒。第三部分是再現部,從激情樂段轉入抒情樂段,表面看上去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但情感變化較大,尤其是結束部分意境深遠,纏綿不斷。這里最關鍵的是啟發學生想象音樂畫面進行歌唱,并控制氣息,營造一個連綿不息、美麗的風景圖畫。
總之,合唱是聲樂藝術寶庫里的一朵鮮花,需要我們用心去體味,去探索。通過良好的合唱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一個正確的歌唱方法,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團結,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讓學生在合唱的和諧之美中體驗藝術之美,感悟人生真諦。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