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碧蓉 王彩連
摘 要:堅持以人為本是新形勢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現實要求。通過對“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涵的闡釋,提出“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訴求,指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誤區,通過實踐探討實現“以人為本”的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關鍵詞: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67-02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的思想基礎,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并日益成為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和落實。思想政治教育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并在實踐中做好落實。
一、“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
我國文化傳統中以民本思想為基礎的人本理念非常豐富。無論是孔子對“仁愛”的思考,還是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呼聲,無一不是充分顯示了我國人本主義這一傳統文化核心。在西方哲學史上,人本理念源于古希臘哲學,興盛于文藝復興時期。馬克思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的新唯物史觀,揚棄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異化邏輯和關于人的抽象思辨,認為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應有的本質,“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歷史唯物主義人本思想為我們進行建設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現實本質性得以逐步凸顯,社會向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為個體成長提供精神、文化、社會支持體系的教育實踐,在其最終價值取向上,必然要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根本思維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現實依據
1.堅持人本理念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在現代化積極地促進人的全面化、人性化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適應時代的發展,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同時,為了契合當今競爭激烈的環境,為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備置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排除一切壓制個體發展的外在因素,全面踐行以人為本的思想。
2.堅持人本理念是進行個性化教育的本質要求。要充分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需要為其創設諸多內外條件,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及行為方式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有效引導,培育學生個體的獨立人格和品格,從根本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3.堅持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吸收人類發展先進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來完善自身規模、結構、質量。”[2]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是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育模式的前驅力。在科學理念的引領下豐富教育內容、改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有效性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學生成長規律、適應社會并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基于人本化的考量
1.個體本位價值嚴重缺位,教育泛政治化傾向明顯。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多從國家本位和社會需求出發,片面強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被強烈意識形態化,對個體的本位價值及人格獨立缺乏應有的關注。隨著我國逐步實現社會轉型,傳統的過于關注外在價值的教育模式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從內容到方法都呈現出僵化、片面、無效的特點。這一單純從社會的現實需要出發,淹沒人性內在需求、忽視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的工具理性教育顯然是與其價值理性相悖的,也很難滿足時代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
2.教育主體性缺失,有效性不足。主體是“具備了一定的實踐技能、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并實際地從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人。”[3]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存在重施教主體,輕受教主體的現象,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需要;教育方法多簡單、呆板,主要采用說教的方式進行,學生的學習表現出被動化、功利化和消極化的特點,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明顯不足。
3.教育同質化特征明顯,針對性不足。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著教育內容固化、教育模式單一的現象,這種缺乏尊重個體差異性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多流于表面。在教育方法上,更多地采取“由上到下”、“由外到內”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受教者被置于絕對客體化的地位,忽視學生差異性的存在及個體的內在需要。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實踐探討
1.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訴求的轉變。一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基點。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本質內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去除其泛政治化的教育傾向和功利化的外在功能,應“以人為本”,注重受教者的個體需要,自覺地以培養自由的、全面的、獨立的人為己任,充分實現大學生個體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為他們適應社會提供必要的基礎。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的同時,充分開掘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價值。二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把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作為教育目標,不斷更新觀念,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大學生的主體精神,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利用多種現代教育方式開發大學生的主體能力,形成健康的主體人格。通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促使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平等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外—內—外”的良性發展,優化教育效果。
2.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統一,構建雙向互動的教育新模式。一是營造雙向互動的教育環境,增強教育的交互性。“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互動模式一改傳統模式強制性的、填鴨式的輸入,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新理念。”[5]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一改傳統的“由上到下”、“由外到內”的教育方式,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平等”教育方式的形成,實現單一的說服教育向多元教育方式的轉變。在教育關系的培育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促進施受雙方平等的“我—你”關系。在實施教育的具體過程中,更多地強調雙方的共同參與積極互動,形成開放的施受雙方,分享情感與思想,達到雙方心靈的契合和思想的融合,增強教育的效果。二是加強組織保證,積極構建一支“以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6]要切實內化“以生為本”科學理念,強化這支工作隊伍對于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和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能力突出的工作隊伍;創新德育工作機制,形成學校全員、全程育人的格局,不僅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為主體的專職隊伍作用,還要緊密結合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教育優勢,引導其主動性、積極性,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教育資源支持體系。
3.教育環節與學生思想內在需求的統一,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及實效性。一是要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內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是做人的工作,無論其實現形式如何多樣,人的需要是其首先要進行思考的問題,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動力。傳統教育泛政治化功能的偏倚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大學生的感性需求,其實質是對人性關懷的“弱視”,從而造成教育效果缺損嚴重。以人為本,重視該群體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使教育貼近學生生活和內心世界,充分滿足個人自身發展需要的功能和價值,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效果內化于其自身固有的思想品德結構中。二是要把握教育規律和特點,關注學生個性化人格品質。教育對象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思想道德發展水平的異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行差異化教育的一個實際緣由。我們必須從大學生個性心理出發,緊密結合他們的知識、思維與意識發展水平,組合不同內容與方式的科學教學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優勢。三是多渠道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載體,增加教育過程的便捷性、實踐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孫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5).
[3]董耀鵬.人的主體性初探[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
[4]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2000[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張炳生,檀杉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創新的哲學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0,(1):80-84.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