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靖杰
【摘 要】從新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假新聞也就伴隨而生。假新聞的危害不言而喻,但媒體一邊高喊要堅持新聞專業主義,一邊又無法杜絕假新聞的繼續產生。在新的全媒體環境下,假新聞衍生出了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本文籍此對假新聞的形成進行反思,并試探討其對策。
【關鍵詞】假新聞 媒體 傳播 反思
此前,一篇名為《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的配圖新聞出現在3月25日中新社報道中,并被《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官網轉發,同時該新聞也迅速在網絡上熱傳,不少微博加V的名人轉發了這一新聞,一時間,大家對這個90后女孩冠以“最美90后女孩”的稱號。
然而,在不少網友為這一體現“正能量”的事件大聲搖旗吶喊之時,有媒體記者在微博爆料稱該新聞系假新聞,照片實際拍攝地點與文中所說不符。經過媒體記者調查發現,該圖片為擺拍圖片,整個行為是某商業展的炒作。一時間,受眾有了一種被愚弄,被消費的感覺,各大媒體又是一片打假聲。
一、假新聞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表現形式
1、多媒體互動
喻國明教授在《傳媒經濟學》中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現象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各個媒體間從各自為營的競爭,轉化為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以這次的假新聞為例,首先由中新社發出,隨后具有極高媒體公信力的權威媒體《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等媒體轉發,在網絡媒體中,以微博為營,也在不斷轉發評論,瞬間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網絡媒體在轉載的地址中不斷明示或者暗示其來源為權威的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將網絡媒體的受眾反應展示出來,于是,各媒體之間又形成了互動。
2、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空前
如果說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受地域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傳播時效受播出時間及發行時間的限制,那么,網絡媒體則形成了全球化、全時效的傳播優勢。以往,單靠傳統媒體傳播,若是出現了假新聞,其影響遠遠小于現在多媒體時代的傳播效果。
“深圳最美90后女孩”事件之后,筆者在百度搜索“深圳最美90后”得到約234,000個結果,而在微博中也被轉發了數十萬次。而且在微博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無數個二級傳播過程,名人和一些媒體的官方微博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意見領袖,直接導致追隨名人的粉絲們成為魔彈瞄準的目標。由此可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尤其是網絡媒體的新聞源得到傳統媒體的印證后,各個媒體聯手為公眾設置的議程能夠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3、傳播過程中二次加工
傳統媒體承擔傳播者的角色,他們決定著傳播的內容、頻次、輿論導向等。受眾被動的單向的接受信息內容,只能對傳播內容進行選擇,而不能改變自己的身份,讓自己成為新聞的加工者。
在自媒體大放異彩的今天,每個擁有自媒體的受眾都兼具受眾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他們在接受信息之后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發表自己的意見、評論,甚至可以憑借合理想象對傳播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尤其是對這種符合受眾內心向善期待的正面新聞,更是不顧一切的加以美化和贊揚,一時,輿論呈現一邊倒的趨勢。于是,一夜間,這個所謂的來自湖南新化的90后女孩成為了網友們眼中的“最美女孩”。
二、假新聞屢禁不止的原因初探
假新聞從未淡出過人們的視線,可以說世界上出現了新聞的那天,也就同時出現了假新聞。假新聞為了生存,也愈漸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逼近真的新聞。以“深圳最美90后女孩”假新聞為例,新聞中不僅出現了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還配合圖片來證明其真實性。然而,最后被證實事件是假的,照片是擺拍的,地點也不對。那么,造假者為什么要極盡能事去造假呢?
1、市場經濟體制下,商業利益的驅動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需要什么經濟主體就生產什么,在新聞行業中,受眾需要能反映人性“真善美”的新聞,因此,這則新聞也就應運而生。它符合受眾的內心期待,因而也就鮮有人去懷疑它的真實性。此外,在媒介的不斷競爭中形成了強大的眼球經濟,眼球經濟是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獲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經濟活動。通常,媒介在傳播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將受眾的注意力打包銷售給了廣告商。作為“深圳最美90后女孩”這則假新聞的新聞通訊員的深圳專業商業策劃人石金泉(音譯),在接受媒體記者的調查采訪中承認是他為了給某商業展進行炒作,而策劃了“文芳”街頭喂飯一事。就是因為有商業利益的驅動,才有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期達到預期目標。
2、消費主義盛行
消費者的欲望對商品交換價值的實現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認為鼓勵和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了資本主義良性運行的條件之一。為達此目的,消費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為資本作用、控制和操縱的對象。
在該假新聞事件中,受眾同時也是消費者,在面對弱者時人性中原初的善心和同情心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而策劃假新聞的人也正好利用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制造讓消費者無法拒絕的“新聞”。除此以外,還有人利用消費者的好奇心、窺私欲等,制造各種標題吸引眼球、情節曲折離奇的假新聞。
3、新聞工作者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
假新聞能夠得以傳播的另外一個條件就是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把握不到位,新聞專業主義是西方新聞工作者恪守的最基本的新聞職業規范。新聞專業主義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觀性新聞學,一是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獨立地位和獨特作用。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新聞的生存土壤就是真實、客觀,但很多新聞工作者在具體的工作中常常因為種種原因忽略這一點。對于不夠準確的信息沒有小心求證,多方核實;對于通訊員采寫的新聞不加修改照單全收;對于正在發展中的新聞妄加結論……從而必然導致假新聞層出不窮。
4、媒體把關不嚴
媒體作為信息的把關人,要履行把關人的職責,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新聞信息的客觀屬性,然后才是是否符合專業標準和市場標準及媒介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然而,很多媒體在報道過程中為了搶時效、爭獨家,一發現有能吸引受眾的新聞,粗略過一遍就立馬登上版面或電視。網絡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常常缺乏把關這一環節,尤其是在網絡媒體轉載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時,沒有質疑的精神,往往一看是傳統媒體上傳播過的內容就拿來為自己所用。盲目相信傳統媒體,缺乏對信息內容的層層把關,是假新聞能夠在網絡泛濫的另一原因。
5、他律缺失
《紐約日報》和BBC都曾因為刊載和播出虛假新聞而導致主編和總裁辭職。《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媒體總編輯劉新宇因為假新聞而辭職,不過這也是在中國為數不多的案例。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中國記者、通訊員做出了假新聞后,除了一小部分媒體會推諉責任,其他大多是媒體內部對記者、編輯做出相應批評或者罰款,他們往往不需要承擔更多的制裁。正是因為制造假新聞的后果并沒有讓造假的人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們所得的遠遠比他們付出的多,這就讓他們更加有恃無恐。近年來假新聞層出不窮,他律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三、對策探索
1、提高受眾媒介素養
隨著基礎條件的改善,受眾接觸大眾媒介越來越方便,他們通過各種媒介接觸各方資訊,但受眾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正確識別信息,免受虛假信息的誤導就不得不將媒介素養提上議事日程。所謂媒介素養,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人們需要具備媒介素養,才能獨立的、坦然的面對各種媒介和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利用媒介為自己服務,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要讓公眾了解媒介的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流程,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培養受眾的質疑精神,對媒體傳播的信息不盲聽、盲信。當受眾具備一定媒介素養之后,對媒介所傳播信息的鑒別能力就會相應提高,他們能夠更好的吸收和使用信息內容。
2、記者編輯責任制
記者和編輯在工作中出現失誤也有責任不明確的原因,記者往往把把關等職責推給編輯,編輯又認為記者應該在采寫過程中嚴格保證其真實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嚴格落實記者編輯責任制,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責任到個人。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在于在追求責任的時候有制度可依,也可以以此給記者和編輯以警醒,一旦出現何種狀況他們會付出什么代價。在國外,就有記者若編造新聞將被永久性逐出新聞業的規定。
3、完善法律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講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在我們新聞業,法律的缺位正給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機。
制造假新聞,引起的各個層面的不同影響將會分別受到何種制裁?這是法律必須要明確的一點,當法律明確了其權利范圍之后,違反法律的行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嚴肅處理。法律的公正性要求新聞從業者不論有什么背景都不能超越法律,而其不可違抗性要求在該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只有加強他律,才能有效杜絕假新聞。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用事實說話是宣傳方法而不是新聞寫作規律》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00/28502/285
03/1939459.html
②朱云龍,《網民對信息的“把關”》[J].《網絡傳播》,2006(5)
③閔大洪,《從網絡謠言到網絡假新聞》[OL].人民網,2006-7-2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