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霞
摘 要 目的:通過對產科正常分娩的產婦實施臨床路徑,探討臨床路徑在正常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0例正常分娩產婦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試驗組按照制定的臨床路徑表實施每天的診斷護理工作。對照組按照常規模式工作。比較兩組在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及醫療糾紛等方面有無差異。結果:實施臨床路徑的患者住院天數縮短,醫療費用降低,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滿意度提高,醫療糾紛降低。結論:臨床路徑在正常分娩產婦中的應用是兼顧醫患雙方利益,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 臨床路徑 正常分娩 應用研究
臨床路徑是為已確診為某種疾病的一組制定的“以患者為中心”,從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醫療護理整體工作計劃。是由醫生、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員對特定的診斷做最恰當的、有序的和時間性照顧計劃[1]。臨床路徑滿足了醫院、患者兩方面的需求,縮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醫療費用,規范診療護理手段,加強醫療合作,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作用[2]。將臨床路徑應用于正常分娩的產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2月~2011年8月收治正常分娩產婦100例,作為對照組,2011年9月~2012年3月收治正常分娩產婦100例,作為試驗組。兩組產婦均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綜合并發癥,并且在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制定臨床路徑表格:由醫生、護師、護士長等專業人員,根據正常產的具體情況,參照現有的護理常規,體現以產婦為中心的原則基礎上,根據住院天數設計表格,使其活動的順序及時間的安排達到最優。②臨床路徑的內容:以表格化的護理流程圖來表示,此圖分為5部分。即一般資料、產前準備及宣教、產后當天的觀察及護理要點、產后1、2、3天的護理要點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導。③實施:對照組沿用傳統護理模式,按護理程序制定護理計劃進行護理;實驗組采用臨床路徑,從產婦入院到出院,按每天表格內容進行標準化護理。若產婦的病情沿路徑方向發展,責任護士便在臨床路徑表上逐項打“√”,若病情有變化時,未按路徑發展,則打“×”。管床醫生、責任護士在每天的路徑圖上簽字,各班工作責任到人。遇到“×”標記時,護士必須在護理記錄中記載病情變化,并通知管床醫生、護士長[3]。對存在的問題組織討論,分析原因,及時做出治療方案的調整,以總結經驗,減少變異。
評價指標: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產婦滿意度。
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和t檢驗。
結 果
實驗組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費用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減少,經t檢驗,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費用比較,見表1。
醫療糾紛和護理投訴的發生率實驗組0,對照組發生2例(2%)。兩組滿意度比較,見表2。
討 論
實施臨床路徑符合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實施臨床路徑可縮短患者住院天數,從而降低住院費用。實施臨床路徑使醫療和護理工作程序化、標準化,明確規定了每天護理活動的內容,使活動的順序和時間安排達到了最優化,避免了各種原因造成的時間上的浪費,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合理檢查、合理用藥,滿足了患者的基本醫療需求。
實施臨床路徑有利于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使醫護人員知道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何時做、怎樣做,規范了宣教程序,使宣教工作制度化、具體化,減少了醫療護理行為的隨意性、盲目性,有利于減少醫療糾紛和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真正做到了護理服務零投訴。由于醫、護、患都按路徑表的時間順序要求操作,使整體護理與整體醫療有機的結合,融為一體,也才能真正的提高醫療護理質量[4]。
實施臨床路徑有利于加強團隊協作精神和整體醫療護理的現代理念,產婦多多少少對分娩有些恐懼心理,懷疑自己能否順產,需要護理人員細心的觀察與幫助。實施臨床路徑幫助產婦了解從入院到出院的整個過程,醫療及護理工作的詳細內容及時間安排,大致的住院時間及費用,積極配合我們的醫護工作。通過向產婦一對一的宣教,使我們必須主動與產婦溝通、接觸,進一步密切護患關系,增加了產婦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減輕了產婦的焦慮。護理部及護士長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負責臨床路徑的成效管理,參與變異分析及效果評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