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艷君

摘 要: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自主構建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體驗學習,才稱得上是建構知識;只有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才能領悟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體驗;構建知識;領悟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附錄中有這樣一句話:“體驗,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課程中所包含的任何知識,只有與學生的體驗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活知識,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在體驗中,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情感、直覺、靈性等直接的、直觀的感受、領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創新思維,在體驗中思索,在體驗中創造。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有效體驗中獲取知識,領悟學習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學經驗,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指導“觀察法”
小學生天生好奇,教學時應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對于教學小學數學中的規律、運算定律、性質等知識,不必反復地講,而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方法,去觀察、去發現問題、去探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法應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培養。當學生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后,學習會變得積極主動,思維活躍,會學得輕松愉快。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一課時,出示一組習題:
18÷3=6
180÷30=6
1800÷300=6
18000÷3000=6
學生口算出得數后,出示問題:從上往下觀察,你發現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陸續舉起了手,在此基礎上,我說:“同桌先交流一下看法”,教室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我叫一個學困生給全班同學說說他的發現。他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還沒等我開口,“對!”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和回答問題的同學笑了,全班同學都笑了。“從下往上觀察,又發現了什么?”第二個問題適時出現,好多同學又舉起了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能不能把這兩條規律用一句話來敘述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理解了商不變的性質,為商不變性質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動手“操作法”
動手操作既可以為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又可以實現知識的內化。因此書上的許多知識,只要有可能,我都讓學生親自操作,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入理解、掌握。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時,讓學生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數方格的辦法算出長方形的面積,但是這種辦法有它的局限性,怎么辦?學生說可以用拼擺的辦法,他們拿出面積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個,然后擺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學生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和寬有直接關系,最后通過計算、驗證,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長乘寬的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整個過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
三、質疑“問難法”
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了解到: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是學習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如果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這些問題經過老師引導或者學生的討論得到解決,則不僅會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小學生受知識、年齡等的限制,有的膽小不敢質疑問難,有的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質疑問難,更多的是難以把握知識要點,不知所云,不會質疑問難。我們要創設條件,努力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在引導學生按角度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類后,為了使其更進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可以啟發學生對這三個概念進行質疑: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只根據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直角或鈍角就可判斷,為什么銳角三角形要根據三個角都是銳角來得出呢?對此設例分析,逐個用紙板遮住三角形的兩個角或一個角,判斷它是什么三角形。通過討論分析比較后,學生自己提出的疑問得到了解釋:因為三角形的三個角中鈍角、直角最多只有一個,而銳角可有三個,所以判斷銳角三角形必須三個角都是銳角才能確定。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這個知識達到真正地融會貫通。對小學生來說,雖然質疑問題的學習方法開始時較難掌握,需老師的啟發引導,但養成習慣后,他們會提出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
四、畫圖“分析法”
在小學階段,一些較復雜的應用題僅靠思考,往往不容易找到解題的途徑,可采用許多輔助方法,畫圖分析法就是其中一種方法。可以畫線段、利用實物圖等手段。如,紅花有12朵,比黃花多4朵,黃花有多少朵?看到題目,很多學生分不清誰多誰少?有的學生用加法計算,有的學生用減法計算。這時我先引導學生擺出12朵紅花,然后從右往左數出4朵,用手捂住,讓學生明確紅花多黃花少,該怎樣計算呢?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好多學生還說出了解題思路。又如,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處第一次相遇。各自到達對方出發地后立即返回,途中又在距A地50千米處相遇。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學時,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通過畫線段圖,學生知道了甲、乙共同行一個全程中,甲車走了80千米,照這樣兩次相遇共走3個全程,甲車應走了80×3=240(千米),這時離A站還有50千米,兩個全程就是(240+50)÷2=155(千米)。學生學會了這種學習方法后,稍復雜的應用題的解答迎刃而解。
五、引導“轉化法”
轉化是把一種數學問題轉化成另一種數學問題進行思考的方法。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差,所以在學習圖形的面積或體積時多采用這種方法。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指出“轉化”是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也用轉化的方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自己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操作和推導的過程中,學生對轉化這種方法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便將來能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其他的數學問題。
總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體驗學習,才稱得上是建構知識;只有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才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一機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