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
摘 要:情境教學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走進了教學情境創設的誤區。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這幾種誤區,并對此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語文;誤區;策略
一、當前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誤區
情境教學并不是隨意創設的,情境的創設形式必須考慮教材特點、學生特征等因素。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走進了教學情境創設的誤區。
1.脫離教學環節的誤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先以一種動物創設情境,但是經常將每個環節與動物的圖片掛鉤,動物圖片與教學內容完全脫離,這種情境實在是牽強,形同虛設。
2.脫離生活實際的誤區
不少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雖然聯系了生活實際,但是沒有考慮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的情境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
3.現在有些教師時常會走進脫離學生年齡這個誤區,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這種現象很普遍
二、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改進策略
1.用生活實例創設情境
隨著課程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課程與社會、課程與生活的關系。語文學科作為母語課程尤其與生活密切相關。《坐井觀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在這篇課文中,有學會用句式“……得很哪!”造句的要求。有一位教師在教這個知識點時,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系列的照片,都是事先拍攝的本班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情景。第一張拍的是學生坐得端端正正地、聚精會神地上課的樣子。教師先說一句示范:“同學們上課認真得很哪!”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教師因勢展示下面的照片:“同學們舉手整齊得很哪!”“同學們的校服漂亮得很哪!”最有趣的是,有個學生站起來說:“上課出神得很哪!”這句話一出來,在場所有師生都笑了。這位教師能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生活實際中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新知識、接受新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用問題創設情境
筆者也曾聽過一位教師教學《自己去吧》這篇課文:教師先播放一個Flash動畫:清晨,鴨媽媽帶著小鴨子來到河邊做早操,小鴨子看到太陽照著河水亮晶晶的,它很想下河游玩,可是它還不會游泳。教師出示問題:“小鴨該怎么辦呢?鴨媽媽會帶它去游泳嗎?”問題一出,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都急于通過學習課文找到答案。等到課文學習完畢,結論是鴨媽媽沒有帶小鴨去游泳,而是要它自己去。這時,學生心里肯定有想法,教師抓住這點,又設疑:“鴨媽媽為什么不帶小鴨去游泳,而是要小鴨自己去?”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很快得出結論:小鴨已經長大了,要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用問題創設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培養學生思考與探索的能力和習慣。
3.用故事創設情境
有人說:“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小學生總是愛聽故事的。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最后一節口語交際課,內容是“小白兔運南瓜”。要求學生能說出小白兔用的什么辦法把南瓜運回家。這是一堂口語交際課,最關鍵的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筆者在教學這課時,先給學生講個故事,把兔媽媽要小白兔去運南瓜這個背景交代清楚,然后提出矛盾:這么大的南瓜,小白兔看著犯難了,怎么樣才能把它運回家呢?這時,學生都瞪著眼睛看著我,期待著我繼續講下去。我停了停,說:“現在老師要看看我們班哪個學生最聰明,能想出最好的辦法。”我讓學生思考運南瓜的辦法,并且上臺接著我的故事說完,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4.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使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現象、過程等全部再現于課堂,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筆者在教學《菜園里》這一課時,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功能,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參觀菜園的情境。首先通過錄音,以蔬菜寶寶的口吻說:“小朋友,我是蔬菜寶寶,我們菜園里豐收了,我來邀請大家參加我們的豐收大會。”一句話就虛擬了一個大的情境——參加菜園里的豐收大會。隨后,我向學生展示了一系列蔬菜圖片,為學生“建”了一個“菜園子”,并且伴有輕松愉快的鋼琴曲,讓學生開心地“逛菜園”。接著再發揮“蔬菜寶寶”的作用,創設“交朋友”“捉迷藏”“跳舞”“送禮物”等一系列具體情境,輕松愉快地完成了拼音、識字、寫字等教學工作,讓學生在與“蔬菜寶寶”游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5.用游戲創設情境
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教師應把握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學生愛做游戲的天性,適當創設游戲情境,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就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可在拼音、識字、寫字等教學環節中設置“摘蘋果”“拔蘿卜”“登山”“開火車”“送小鳥回家”等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真正喜歡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孫俊三,雷小波.教育原理.1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26.
(作者單位 上海江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