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來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可以讓生動的歷史變成“歷史”的生動。
關鍵詞:創設情境;巧設問題;聯系實際
中學歷史應該是一門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課程。歷史課就是以歷史材料為素材的人生課、社會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否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歷史素質的提高和思辨、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認知歷史,把握問題的趣味性
新課改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歷史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多種方式創設精彩紛呈的歷史情境,增加問題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去思考。
如:我在講“一國兩制”這一課時,插入鄭成功晚年日夜思念祖國大陸的情景:他身患重病期間,天天掙扎著起床,手扶拐杖登上點將臺,拿著千里鏡,深情地隔海瞭望祖國大陸的美好河山,傾注著他懷念祖國大陸同胞的真摯感情。如今,國家為了爭取臺灣早日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采用了什么基本方針?同樣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提問,所達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歷史教師一定要改進提問的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巧設問題,引導思維,把握問題的誘導性
歷史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老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歷史問題,以利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在學習明清經濟發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明朝末年,廣東學子從廣州出發沿內河赴京趕考,沿途經過哪些地方?會看到明末社會的哪些現象?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講述旅途見聞。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學生會從學過的內容的回顧與思考中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就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學生會根據所學知識,經過獨立思考,相互合作,查閱資料等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三、聯系實際,感悟歷史,把握問題的時代性
新課程標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體現歷史的時代性。新教材所選擇的是對現實社會具有一定影響或借鑒意義并有利于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歷史知識。所以歷史課堂提問也要有時代特點,能很好地為現實社會服務。例如:我在上“經濟重心南移”一課時,面向全體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思考題:你們的父母現在在哪里打工?這個問題很有時代性、現實性。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將現實世界和歷史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增強學生對問題的探知能力。這樣很容易通過學生的回答結果,再去揭示本節課題:歷史上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是在什么時候?
四、難易得當,面向全體,把握問題的結構性、層次性
新課程下歷史課堂問題的選擇與設置一定要圍繞教學三維目標,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設置問題時,應難易得當,面向全體,有層次感,盡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回答,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新文化運動”一課的教學中,諸如新文化運動的標志、陣地、口號、代表人物之類的簡單基礎問題,可以鼓勵后進生回答。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在幻燈片上顯示以下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陳獨秀;第二部分:“國人等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即民主)并重。”——陳獨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吳虞。“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吃人。”——魯迅《狂人日記》;第四部分:文學要“須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這部分材料文史結合,對后進生有一定的困難,可以交給中上生完成,最后結合內容說說新文化運動的“新”主要表現在哪里?為什么新文化運動把儒家思想當成頭號敵人?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可以讓優秀生、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來解答,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表現因地制宜。
五、設疑詰難,創新提高,把握問題的批判性
在課堂上,教師要巧妙設問,增強課堂教學中的“刺激變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產生質的飛躍。問題教學法,在教學中要靈活多變地運用。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通過師生間相互問答來解決問題,從而有利于學生新知識的構建,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歷史問題的設置要有批判性,歷史學習的批判思維表現在對傳統的結論、觀點能夠大膽質疑問難,對前人積累的知識能夠正確地分析批判,從而獲得新的思維成果。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發現問題,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教材對此是肯定的,是漢武帝文治武功的標志,是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標志,是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標志。教師在這里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思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當時及后世歷史的影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性質上如出一轍,從此之后“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在,文化與思想又被重新禁錮起來。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發難,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于當今的中學生:信息廣泛,視野開闊,且求異心理和探究心理強,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是會收到很好效果的。
讓歷史精彩,不僅需要那些精彩的形式,更需要有歷史的智慧。課堂教學中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地進行思考,從而進入良好的思維情境中。教學效果也能得以充分釋放,真正讓生動的歷史變成“歷史”的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