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預設與生成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課堂教學的兩翼。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探究發(fā)展,注重文本細節(jié),以此產(chǎn)生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為學生打造一個有厚度、深度和高度的課堂。
關(guān)鍵詞: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發(fā)展;文本細節(jié)
在新的課程視角下,人們都追求有彈性和包容度的課堂。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既要注重預設,也要注重生成性教學資源。有時,恰恰是“意外”才成就了有溫度、有厚度的課堂。毋庸置疑,在課堂教學中,恰恰是一些可變因素的引入與存在,才使得課堂教學有可能更貼近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感受??梢姡A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兩者都不可或缺。小學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這為課堂教學的隨機和生成,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憑借這樣的空間,打造出富有生機的語文課堂。
一、情境創(chuàng)設:生成的助燃劑
適宜而珍貴的生成性資源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讓其自然產(chǎn)生,則需要教師的智慧。對于小學生來說,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應該是一條好路子。構(gòu)建一種融實踐性、體驗性、對話性于一體的課堂情境,能夠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激情,并且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流與合作,這對于學生學好語文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蘇教版四年級課文《蘋果里的五角星》里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親自切一切蘋果,怎么樣?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一齊切,應該先切一個,觀察后再切第二個,然后再切第三個、第四個。(生練切)
師:請大家匯報自己切的情況。
生1:我第一次攔腰切沒有成功,因為切得偏頂了。
生2:我第一次攔腰只切出了四角星,因為位置也不準確。
生3:我是兩次才切出來的。
……
師:請大家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蘋果,繪制一張圖譜,說明什么是攔腰切?怎樣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
在以上的情境體驗中,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攔腰切”的腰指的是什么地方。因為是親自動手,所以直觀形象,讓學生繪制圖譜,也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驚喜連連。對于小學生來說,適宜的情境設置,無異于一盞燈、一把火,點燃了他們,喚醒了他們,當然也成就了他們。
二、探究發(fā)展:生成的原動力
孩子的身心總是處于開放狀態(tài),隨時吸納著課堂上的所有信息。每每想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為孩子提供更加開放的教學空間。特別是語文課,是一個閱讀、思考、追問、記錄、想象,以及與文本對話,然后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不僅僅要理解已有文本,更要關(guān)注對話的生成、閱讀的生成,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究發(fā)展。教師既要預見課堂可能發(fā)生的細節(jié),也要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做出相應的變動。
如,在《黃河的主人》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師:我們都坐過小船,有的同學還有漂流的經(jīng)歷,結(jié)合你的生活實際,想一想就在乘客們談笑風生時,艄公在撐篙前進的過程中,他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呢?
預設回答1:可能遇到激流。
預設回答2:可能遇到暗礁。
預設回答3:可能遇到漩渦。
這些答案僅僅是預設,學生不一定按照這個預定的“軌道”行走。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艄公當時的動作、神態(tài)乃至語言進行想象,然后動筆寫出來。相信,此時產(chǎn)生的生成性資源一定是“沉甸甸”的,一定會為學習增添一股清新的活水。
其他學科重在課堂教學,語文則重在課外。通過課內(nèi)資源向課外探究,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很有好處的。教師要打破課內(nèi)外的界線,打破課本的界限,引進課外活水補充于課內(nèi),一定會產(chǎn)生更合適的生成性資源。
三、文本細節(jié):生成的動情點
文本解讀不但包含宏觀主旨把握,還包含微觀分析。限于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淀、認知能力、審美品位等因素,學生有時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細節(jié),或者剛進入文本的淺處就停止了。這意味著,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深處,細微觸摸文字的敏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責任。也許,抓住課文中的細節(jié)認真品味,有可能就是生成性資源產(chǎn)生的有利時機。
如,仍然以《黃河的主人》為例,一教師從文本細節(jié)入手,針對第1自然段“黃河滾滾”后面的句號追問:黃河究竟有怎樣的恢宏氣勢呢?句號和逗號的區(qū)別在什么地方?如此,學生理解到在朗讀體會中抓住總起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方法。第3自然段情節(jié)很有意思,教師沒有整齊劃一地“齊步走”,而是強調(diào)“讀出你的理解”。所謂“你的理解”,其實就是重新創(chuàng)設一個不斷調(diào)控,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的新的生成性課堂。教師以此順著“你的理解”,引導學生以讀悟情,形成個性化的感悟和體會。
語文教師,一定要警覺,思維的觸角不僅要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個細節(jié)處,而且要觸及到整個教學的細微處。一定要引導學生慢慢讀,小心讀,讀深讀透,留意那些平平常常但又蘊含著玄機的地方?!白x慢一點、有時間自悟;小心一點,有機會深入;讀透一點,有能力發(fā)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應該同時睜開兩只眼睛:一只眼引領(lǐng)學生進行常規(guī)訓練,而另一只眼撥開教學中的迷霧,看清課堂或文本中的“真學問”“真視野”“真秘境”……
語文課堂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的、單項的系統(tǒng),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軌道。當教學的走向稍稍偏離的時候,需要教師適時適度地轉(zhuǎn)變和調(diào)控。課堂是否高效,是否有質(zhì)量,有時就在于預設和生成的正確處理。有時放棄預設,注重生成,反而能步入更理想的課堂境界。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技巧、聰慧和愛心。但愿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能夠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并且付諸于教育和教學實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曙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