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君
摘 要 目的:探討助產產婦的全程指導護理方法與效果。方法:將助產產婦120例根據護理干預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都進行助產仰臥位分娩分娩,在此基礎上治療組采用積極地全程指導護理。結果:兩組新生兒評分、新生兒體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產婦產后出血和會陰裂傷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治療組產婦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方面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助產分娩是一項可有效提高產科質量的新手段,全程指導護理改變了原來的產婦護理工作模式,增加產婦堅持自然分娩的信心,有效降低了產婦產后并發癥,提高了生活質量。
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 助產 生活質量
倡導自然分娩,普及助產服務是國際產科發展的新趨勢。提高產婦滿意度,確保母嬰安全,在助產分娩時有特別的護理措施,可使產婦順利分娩[1]。而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產婦分娩前后的生活質量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2]。本著推崇提高分娩服務質量的觀點,探討助產產婦的全程指導護理,提高自然分娩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助產分娩產婦120例,入選標準:單胎產婦;年齡≥20歲;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剔除有精神病史及其嚴重并發癥產婦。年齡20~39歲,平均29.56±6.2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2例,初中38例,高中與中專40例,大專及以上10例。根據護理干預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產婦的基本資料對比類似(P>0.05)。
助產方式:兩組都采用助產仰臥位分娩,當產婦宮口開全、經產婦宮口擴張4cm且宮縮規律而有力時,讓產婦仰臥于產床上,兩腿屈曲分開,露出外陰部,常規消毒外陰部。助產士無菌操作常規洗手、戴手套及穿手術衣后,打開產包,鋪好消毒巾。當胎頭撥露使會陰后聯合緊張時,胎頭娩出后,先用手自鼻根向下頦擠壓,擠出胎兒口鼻內的黏液和羊水,然后協助胎頭外旋轉,使胎兒雙肩徑和骨盆前后徑一致。輕輕下壓胎頭娩出前肩,再反手托胎頸向上,娩出后肩。這時才能松開保護會陰的右手,最后雙手協助胎身及下肢娩出。
全程指導護理:在此基礎上治療組采用積極地全程指導護理,首先施行采用“一對一”責任助產,做好心理護理及耐心的解釋工作,認真聽取患者的述說,以了解產婦的心理問題,同時通過耐心傾聽,也可使患者感到有人正在關心和理解他,以初步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產婦解釋助產分娩的過程,并告訴產婦配合的要領,在平靜呼吸狀態下,由上至下,緊張、放松交替進行,最終達到放松全身肌肉,穩定心緒目的。允許家屬陪護,與產婦家屬、社會關系溝通,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系統對產婦精神上、情感上的支持。第三是進行“導樂”分娩,生產過程中助產士及時安慰鼓勵產婦,幫助產婦樹立分娩信心。在產婦產痛劇烈時,幫助她采用最佳的鎮痛方法。產婦生產過程中出現異常時,助產士及時發現并處理。同時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情感溝通,分娩時產婦與助產士可更好的配合,消除恐懼,減輕疼痛,明顯縮短分娩時間。
觀察指標:①母嬰預后情況:包括新生兒評分、新生兒體重、產后出血、會陰裂傷等。②采用本院自擬的生活質量評定量表,在護理后對產婦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個評定子量表進行調查與評價,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況越好。
統計學處理:采用SAS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代表差異顯著。
結 果
母嬰預后情況:經過觀察,治療組產婦產后出血和會陰裂傷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新生兒評分、新生兒體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生活質量的比較:護理后治療組產婦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方面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