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
摘 要:如何提高小學生語言閱讀的效益呢?筆者認為:在體驗表演中學習;在豐富想象中學習;在特定角色中學習;在多元評價中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90-01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教師必須注重啟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搭建形式多樣的閱讀平臺,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閱讀過程的表象,從而提高學生語言閱讀的效益。
1 在體驗表演中學習
體驗是知識的內化,經驗的升華,是個性的知識。語文教材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容易形成,學生不是孤立靜止的學習者,更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我們可以讓學生走進教材,去模擬文本的人物,去活化文本中的情節。把文本的精彩故事編成課本劇,是激發學生細嚼文本語言的有效手段。比如三年級上冊的《陶罐和鐵罐》,筆者讓學生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去認識鐵罐的驕傲,特別是陶罐和鐵罐的對話,讓學生細心揣摩,用心品味,去體驗陶罐和鐵罐的各自的性格特點,結果學生受到了感染,表演得非常逼真。要演好《陶罐和鐵罐》這一劇本,學生必須品味、咀嚼反映出陶罐的寬容、謙遜和反應出鐵罐狂妄、無禮的提示語。對于沒有提示語的對話還得讓學生進行提示語的填空練習,這樣才能讓學生用語言“畫”出人物形象,用語言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演好這一劇本。因此,編課本劇活動,能讓學生學到細嚼語言的本領。
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情境的表演,有効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有益于提高語文課堂學習的實效。
2 在豐富想象中學習
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
(1)假想。現在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篇幅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文,讓學生在得到語文知識訓練的同時,進行科學的理性和興趣教育。比如教學四年級上冊《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時,筆者讓學生進行想象,進一步生發開來,讓學生根據平時對航天科學知識的把握,假使你成為神舟9號飛船的航天員來到了太空,你會怎么做呢?你在月球上生活,但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溫差大。該怎么辦?讓學生自由想象,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結果學生想象的思緒飛揚,一堂課上成了科幻課,有的說建人造空氣加工廠,有的說是改變月球的運轉路線,讓溫差縮小,他們真讓人刮目相看。
(2)續想。一篇好的教材都有想象的空間和余地,讓你重新布白,重新設計情節中的人物活動,達到你所期望的目的。比如學習六年級上冊《窮人》,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續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之后的情景。讓學生根據課文故事的情節、人物的特點想象其間可能發生的精彩故事,在想象中不斷豐富文本的意境。
(3)聯想。聯想能讓學生根據已存的事物表象進行合理的推斷,對事件進行再完善,再補充,使事情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比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半截蠟燭》時,當我們學到課文最后:杰奎琳端著蠟燭上樓,蠟燭剛好滅了。筆者讓學生繼續想象,德國軍官沒有收獲,怏怏而走,但卻和夫人打了個招呼,說她有個好女兒,夫人等敵人走了以后,坐在椅子上長出一口氣,或者和家人共同慶祝這次化險為夷的斗爭勝利。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空間和機會。
3 在特定角色中學習
(1)當小老師。教師是教學的指導者,合作者,是學生學習的首席。在實際的教學中,某些知識的內化可以讓學生來充當教師,進行二次講解和學習,通過再學習、再認識,讓學生心中的疑惑和糊涂的地方自動在難以自圓其說中而呈現出來,教師在進行必要的補充、點撥與深化。同時這種方法也有利于增添學習中的鮮活氣氛,會有意識的彌補學生自己的學習缺陷,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更透徹。比如主持一堂練習課,復習課,甚至是一堂新授課。讓學生在平靜的心態中交流,學生這樣更容易接受。當然,學生實在有回答困難,教師也可以點撥,升華。如學習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把事先做好的“荷葉、荷花”(三種花樣: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黃色小蓮蓬的;花瓣兒才展開兩三片的;飽脹的快要破裂的花骨朵)的道具,到黑板上拼成一個“荷花池”,學生在演示操作、觀看中感受“挨挨擠擠”的荷葉,荷花映點荷池的美,讓學生在演示中感受語言中的理解分析與自己的學習所得相對照進行客觀的評價,闡述自己的觀點或看法,當當“小老師”,求得對語言更深層次的理解。
(2)當小導演。有些課文的情節,學生覺得離生活太遠,美好的東西得不到彰顯,筆者就讓學生充當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當一名小導演去增刪、改動故事情節。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將相和》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時,有的學生對藺相如的行為不理解,認為他膽小,真沒有面子。此時,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教材文本的感知,去改動教材。學生由于內心就有這個想法,就投入到改動情節中來。有的學生把情節改成藺相如非常生氣,決定和廉頗決一死戰,一決高下。結果兩敗俱傷,被楚國坐收漁人之利。趙國被別國占領,很快國家就滅亡了。通過假設與原文的故事情節進行對比,從而更準確地理解文本了解文本所刻畫的人物形象。
4 在多元評價中學習
(1)評情節。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多元化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學習狀態的強化,學習心理的矯正。在教學中,主要嘗試讓學生當“小主考官”,質疑問難,探求新知。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橋》一篇課文后,筆者讓學生主持課堂,形成自由論壇,談談對課文和課文主人公的理解,筆者在臺下旁聽。學生剛拋出“你們有什么問題?”時,學生就你一言我一語說開了。筆者記得最深的是一個同學向主持人發問的“老漢為什么開始要揪出小伙子,后面又讓著把小伙子推上小木橋?”結果課堂上議論紛紛,有的說開始人多,后來只剩下他倆人吧;有的同學說,他也許是趕不上了,水可能已漫過了他;……但有一個同學說,老漢對村民有著很深的情感,他作為黨支書,他無法忍心離開這些村民,他對自己的親人同樣有著深厚的情感,在危難面前,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當時的學生主持人也同意他的觀點,朝筆者望了望,筆者也點頭,朝他微笑。這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始料不及的,這也許就是知識的不可知性和教學的不可預測性。后來筆者在指導下一篇課文《夢想的力量》的學習時,就讓學生充當主考官,進行教材答辯,對教材二次梳理,從而達到深化理解、發展自己的效果。
(2)評朗讀。瑯瑯書聲,能讀出文章中回腸蕩氣的韻味;抑揚頓挫,能讀出文章中慷慨磅礴的氣勢;音域高低,能讀出文章中悲喜交織的感情。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朗讀有利于創設情境,有利于感悟文本。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時間比例。筆者在教學中,在課中、課尾讓學生自當裁判,進行嘗試讀,體味讀,感情讀,讓學生自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教學《橋》時,學生開始對老漢的偉大精神無法準確理解。筆者在教學時,就放手讓學生來互相朗讀評議,學生就在“過橋”一部分中進行閱讀評價,抓住老漢剛毅有力的對話,抓住他發出的四道命令,進行反復朗讀評議,特別是小組開展的“角色朗讀比賽”,由學生自讀自評。學生由于讀得投入,多次評價,對老漢人物特點分析理解就非常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