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麗
摘 要:合理使用史料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史料;閱讀能力;學習興趣;課堂效率
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一說到材料分析題就頭痛,不知如何解決。做了很多嘗試,后來發現讓史料走進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初中階段史料的選擇很廣泛,就課本而言有歷史地圖、導言、文獻資料、圖片、動腦筋、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課外的更廣,如順口溜、影視、典故、詩歌等。無論課本的還是課外的都可以作為史料運用到課堂教學。那么,史料在教學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一、合理使用史料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乍看閱讀好像是在談語文,實則不然。歷史課中的閱讀也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從無知變有知,從求知變獲知。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例如,在講述《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一課時,有這樣一則材料“鄭成功致信荷蘭殖民長官揆一: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這種決心需要讀來表達,如果平鋪直敘地讀,這就是一封普通的信,撼動不了侵略者的野心。但如果用鏗鏘有力、拍桌而起的語氣去讀,這封信就可以讓侵略者為之一顫,我們在心理上就占了上風。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地記住了民族英雄鄭成功,并且迫切想知道他是怎樣收復臺灣的。看來讀在歷史課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們常說“史地不分家”。歷史教學中適時地閱讀歷史地圖,可以使抽象變形象直觀,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例如,我在講述《春秋戰國紛爭》一課時,充分利用了戰國形勢示意圖,把其制作成課件。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兩個知識點進行了動畫處理,讓晉國在地圖上一分為三,學生通過讀圖知道韓趙魏的來歷及位置;齊國易主利用顏色的變化來體現,學生通過讀圖知道齊國的位置版圖都沒有變,只是換了主人而已。另外,學生通過讀圖也知道其他三國的地理位置啦!最后師生又根據這齊國的地理位置編了順口溜。又如,在講述《戰略大轉移》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遼沈戰役中的“關門打狗”的戰略,我把其制作成課件,利用箭頭的變化演示我人民解放軍迅速占領錦州,截住敵人向關內撤退的路線。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戰略戰術,而且也知道了遼沈戰役的主戰場、被解放的地區、歷史意義。合理使用歷史地圖能使學生輕松掌握知識,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還能提高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呢,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合理使用史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是過去時,是死的。老師照本宣科地去講,學生就不愛學嘛!所以利用史料激發興趣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僅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我剪輯電影《甲午風云》中鄧世昌撞向日本敵船的片段,學生通過觀看感受到他不畏強暴、英勇作戰的精神。這樣學生不僅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去主動思考問題。你看,不用老師去逼,學生也能主動學。史料選擇的恰當就能讓學生產生共鳴,能讓知識化繁為簡,能讓被動變主動。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學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合理使用史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現今的社會是講究效率的社會,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學校就學會高效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地挖掘教材資源,細究教材。新編的歷史教材增加了小字部分、文獻材料、動腦筋、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精美圖片、活動課。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把他們作為史料。例如,在講述《外交事業的發展》一課中,我大膽地把活動課中《喬的笑》作為史料,引發學生思考:他因什么而笑?他的笑發生在哪年哪一會議上?他的笑說明了什么?巧妙地搭起教材和史料之間的橋梁,學生恍然大悟,教材與史料是密不可分的。學生通過史料的理解知道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也從側面領略到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采,要適時地歸納他在外交上的貢獻。學生既學到了新知又鞏固了舊的知識,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合理的使用史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對教材的機械敘述,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馬麗娟.有效教學,和諧課堂.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