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笑 段潔
摘 要 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探索有效的職業教育的模式,既是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需要,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著重就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轉變 教育思想 探索 職業教育 模式
一、職業教育模式改革的動因
21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鍵時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將職業教育發展問題提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同年,溫家寶總理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必須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行教育合理分流。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的求學愿望,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層次人才和勞動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切說明了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和進行職業教育改革的緊迫性。
二、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
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是一個“動”學,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凸現出一種“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高職教育要改變傳統教育那種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技能的培養模式,就必須打破學科型課程體系,切實課程開發,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本位,以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開設滿足學生就業發展方向、突出技能培養的課程體系。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充分調研企業對本專業各個不同崗位綜合能力和技能的相關要求,與相關企業的工作人員和業務骨干一起,進行工作分析,把實際工作需求作為設置課程和確定課程內容的根本依據,明確教學目標,設置相關科目,確定課程內容,建立能力本位的綜合課程體系。要密切開展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共同分析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共同確定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學校應在企業的建議和指導下,在市場調查及預測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
三、德國職業教育模式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搭建各類、各層次教育的“立交橋”,構建國民終身教育體系
德國的教育體系設置了不同類型教育的溝通渠道,為每位國民提供了終生教育的機會,在基礎教育結束后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接受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后進入高等院校學習。而我國各級各類教育都是單線聯系,互不相干,整個教育體系是一種松散結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以及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歷教育與培訓教育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之間尚未形成相互溝通、有機銜接的教育網絡,職業教育體系尚不完善。因此,迫切需要搭建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探索義務教育階段后學生根據個人志愿和興趣特長在職業技術教育和普通教育間自主選擇的教育體制,如建立中職與技工學校“學分互認”制度,建立以職業資格為導向,以國家職業技能等級為設置標準,從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到高級技師的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完善職業教育的層次,設置本科、學位研究生層次的職業院校,形成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和成長機制。
(二)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促進職業教育主動對接產業
“雙元制”是由政府對職業教育進行宏觀管理,學校、行業主管部門和生產單位組織實施的三重負責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行業協會的作用至關重要,行業協會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監督調節機構,“雙元制”教育企業的資格認定、教育合同的履行管理、考試考核的命題主持、資格證書的制定發放均由行業協會負責。當前,我國機構改革大大弱化了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行業協會又暫時不具備對職業教育主體進行監管督促的法定權利,由此導致經濟與職業教育的緊密聯系有被割裂的危險。因此,政府在宏觀規范管理職業教育的前提下,應逐步用法律形式將行業協會組織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予以明確,在嚴格準入條件的基礎上,遴選一批行業協會,使其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橋梁”和“紐帶”,將培訓職業的更新、新職業的論證、對企業的培訓資質進行認定、組織結業考試等職能賦予相應行業組織,探索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促進職業教育鏈深度融入產業鏈。
(三)著力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德國職業教師除具有學歷和資歷并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外,必須經過兩年以上的工廠實踐,才具備職校教師資格,若擔任實訓教師,還必須取得“師傅”資格,年齡在24歲以上,有一部分職業教師就是專業技術人員或者專家。為打造既有扎實的科學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專業教師,職業院校必須建立專業教師準入制度,將企業經歷作為新聘教師的必要條件,同時,要建立教師定期脫離教學和科研崗位到企業等對口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制度。要開通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繼續學習和專業成長的通道,如同德國的“師傅”培養制度一樣,使具備實際工作經驗的企業人員經過學習和考核后成為職業教育教師,成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穩定來源。作為專職教師的補充和教師結構優化的需要,從社會和企業聘任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
參考文獻:
[1]朱蓮.深化職業教育改革 探索有效的職業教育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0(14).
[2]田艷麗.試論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探索有效的職業教育模式[J]. 科技致富向導,2011(30).
[3]王英杰.試談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趨勢及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比較教育研究,2001(3).
[4]劉啟艷,李奇.國外職業教育課程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啟示[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