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光彩
摘 要:培養說話能力是普通話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說話能力制約其他能力的提高,鑒于此,結合教學實踐,就培養和訓練兩方面進行不斷嘗試,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關鍵詞:普通話教學;培養;訓練;說話能力
培養師范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總體目標,也是口語教學遵循的目標。由于我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在初高中階段訓練說話的時間少,從而多數學生膽子小、聲音輕、怕說錯話、說話不連貫,再加上一部分學生有濃重的方言音,語音習慣一時難以改變,造成他們使用普通話說話能力普遍降低,這樣就制約著其他能力的提高。為此,在教學中,通過這十多年的不斷實踐,逐漸摸索出一些經驗,本文就重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兩方面發表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培養說話能力必須“三做到”
(一)努力掃除心理障礙——做到敢說
很多學生對所說內容胸有成竹,而說時卻只言片語,這種想說不敢說的原因主要來自心理因素——恐懼感和自卑感。下面談一下如何引導學生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感和自卑感。
1.樹立自信意識
自信心是指一個人對自身能力與特點的肯定程度。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說話都沒有信心。那怎么能指望別人對自己的話感興趣呢?因此,首先,上課時不管是讀還是說要讓學生自愿站起來,這是樹立信心的第一步;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把自己所說的表達清楚,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話說好,教師評價時多抓優點,讓學生想說,敢說。
2.加強說話訓練
要想克服恐懼心理,使講話變得輕松自如,除樹立自信意識外,還要靠反復練習,通過刻苦練習,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給學生講了古希臘卓越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刻苦練習的故事,學生很受教育。教育學生要利用課上課下一切機會,積極地鍛煉自己,有意識、有目的地大聲說,大聲朗讀,并且對老師和同學指出的問題善于虛心接受,不斷矯正錯誤,久而久之,自信心就會增強,膽怯心理也就會慢慢地消除了。
(二)不斷積累知識——做到能說
有的學生雖然敢說,卻不能說,還有的訓練說話時無話可說,表現為四肢發抖,聲音哆嗦,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知識不夠豐富,語匯貧乏,沒有占有從多方面說明問題的材料,使得底氣不足。出眾的口才是和豐富的知識儲備緊密相關的。
1.讀書學習,豐富語匯
古人云:“胸存語庫,文章才能生輝。”同樣胸存語庫,說話才能生色。巧婦有了米,還怕做不成飯嗎?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必須多讀書,特別是接受文字的洗禮,要多讀、多背、多記。課余時間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摘抄優秀名篇,不斷加強知識儲備,利用早讀大聲朗讀,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從而提高學生正確而有表情的說話能力,并在反復朗讀過程中,把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增強詞匯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向書本學習。
2.深入生活,增長見識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向書本學習,而且還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投入到生活中去。針對一些說話題目,如,“我喜歡的季節”“我喜歡的節日”“我知道的風俗”“談談美食”“談談社會公德”等,必須讓他們在生活中去增長見識,培養能力。在社會實踐中,直接接觸的事物很多,能提供給學生許多說話材料,有話可說,就能說了。生活中有些人談天說地,滔滔不絕,就是因為他們見多識廣的緣故。
(三)逐漸提高表達技巧——做到會說
要提高語言表達技巧,應特別注意:
1.說話要誠懇
誠懇,是說話者獲得聽眾信任的成功之本。人是有感情的,說話時真情的流露能體現出無窮的活力。我們在說話時講究藝術性,并不是單純追求語言的文雅與華美,也不是一般的出口成章,語言流暢,而主要是敘真情、講實意。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說假話、空話。
2.說話要注意表達方式
俗話說:“一樣話,兩樣說。”就是說同樣的話,不同的表達方法,效果自然不同。如,“談談社會公德”“談談衛生與健康”等,需要說明一些事理的,如果僅用一般的肯定或否定式的語言來說,便會讓人感到平庸乏味,但如果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則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說話幽默,則可增加語言的趣味性、生動性。這樣有話可說,有話會說,不斷訓練,表達技巧就會逐漸提高。
二、課堂內外訓練說話能力的具體做法
(一)在日常的交往談話中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學生來自不同的方言區,說話時詞匯、語法與普通話差異不大,關鍵在于語音方面,要能說較為純正的普通話相對較難。如何創造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能在日常的交往溝通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將直接影響提高普通話水平的速度。為此,要求學生在班上、校園內必須堅持說普通話。每年利用九月份普通話推廣學習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演講、朗誦、課本劇、兒童劇、辯論比賽等,這樣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培養了說普通話的語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使普通話成為日常用語。并且在課后只要學生開口用普通話跟我交流,我就及時糾正其發音和語法上的錯誤,并鼓勵學生間相互監督、提醒,語音面貌差的學生經常與語音面貌較好的同學交流,語音面貌好的與老師要經常交流,這樣經常互動互補,一部分怕說錯、怕糾錯、不敢說的學生明顯說話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課堂上把握好朗讀技巧來提高說話能力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言語的再創造活動,說話則是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能力和所能達到的規范程度。訓練好說話,朗讀是橋梁,所以要把朗讀中的形象感受和邏輯感受運用于說話之中,還要注意語調、停頓、重音、節奏的訓練。訓練朗讀篇目教師要示范、指導、監督,做到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能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變化而變化,做到有聲有色。如,朗讀《海上的日出》,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改編成身臨其境看到海上日出的一番景象。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發展了學生的表演才能和語言思維能力,而且更近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
(三)在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課堂上老師指導訓練要循序漸進。(1)在選擇話題時要求由熟悉到生疏。先要求學生“說”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如,學校的同學、老師,家中的父母、親人,課文內容、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經驗之后,再要求他們說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就不會覺得很困難了。(2)在說話的數量上要求由少到多,由片段到整體。可以讓學生從說一句完整的話開始,再說一段話,最后再過渡到長篇大論。(3)在表達方式上要求由單一到綜合。先就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進行單項訓練,最后再要求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4)在選材上要求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體生動有形象感的材料訓練學生,如,復述故事情節、講述親身見聞、介紹影視畫面等。諸如闡述見解、辯論問題等抽象的內容宜放在后面進行,這才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如,圍繞“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進行口語交際時,學生各自從推薦的書中談到人物、思想、構思、情節、要旨,有的還長篇大論地評價,訓練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口頭表達形式多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提升。此外,經常在課前花3~5分鐘時間進行禮儀、環保、衛生、安全等話題的口語交際,整個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學有所得。
通過以上一系列訓練措施,學生已經從不敢說、怕說錯到自覺說、大膽講,說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為以后走向社會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使學生的說話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