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霞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通過相互探討,不斷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關鍵詞:小組合作;科學性;實效性;技巧性
由于小組合作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給原本枯燥沉悶的課堂帶來了無限的活力與生機。但實際操作時,往往“重形式,輕內涵”,缺乏科學性。因此,我們必須對此進行再思考。
一、缺乏科學性
1.評價不夠全面
教師對小組匯報的評價常常是“你答得很好”“你的想法真不錯”。教師不夠科學的評價方式造成小組代表發言時常說“我認為”“我覺得”“依我之見”,往往不是小組意見,而是個人觀點。主要問題表現為:(1)對學生單個個體進行評價,沒有對小組的集體評價。(2)偏重結果的評價,而很少對小組的學習過程、方法、態度評價。教師這種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分組不夠科學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學習是按座位自然分成幾人一組,而座位的安排通常是按男女生搭配、學生高矮次序和成績好壞而排。這樣分組往往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相互學習、互相促進。
3.規則不夠明確
課堂上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宣布小組討論,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搶先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有的小組誰也不發言,互相推辭;有的小組借機打鬧、說笑。當回答教師問題時,雖然能夠答對,但這并不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到的結果,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流于形式。
二、缺乏實效性
1.時機不夠恰當
如,有的教師為了活躍課堂,在教學內容過易的地方安排小組討論,分散學生注意力;有的教師在過難的地方安排小組討論,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有的教師一節課組織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由于時機不夠恰當,收效甚微。
2.時間不夠充足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在呈現問題后不到兩三分鐘就叫停,有的小組可能才剛剛開始,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主題討論。學生不但沒用大腦思考的時間,更沒有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用雙手做的機會。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壞習慣。
三、缺乏技巧性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經常發現,學生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其他人理解自己的觀點,怎樣和其他人交流,怎樣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例如,如何正確地與其他成員探討交流?怎樣復述和補充他人意見?如何尋求幫助?如何解決沖突?出現這種狀況,一是學校教育不重視社會交際技能的訓練;二是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識和機會;三是受現代社會競爭取勝的影響。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通過相互探討,不斷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只要我們正確運用、指導,我相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團隊精神、協調精神、合作能力、交往藝術等現代人的心理品質都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