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芳
摘 要:“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前言)。就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談了幾點做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前言)。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和深入,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絡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進行整合,即教師應如何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便成為每一個教師要研究的問題。筆者就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方式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顯示功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常常需要板書大量的內容,而在課堂45分鐘內,如仍采用傳統的板書,則消耗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導致課堂容量變小。如果采用信息技術的快速顯示功能,不僅能解決課堂內大量板書的問題,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時,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既可以補充許多課外的例子,同時也能補充一些課堂練習,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增強數學教學的直觀性
現代信息技術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由聲音、文本、圖像、動畫等構成的動態教材,使抽象的數學形象化。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在處理一些動態圖像時,所謂的“動點”只能用黑板上的一個靜態的“定點”來表示,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運動觀。例如,在求一些動點的軌跡時,學生只能借助想象知道軌跡的模糊形狀,因而學習過程非常抽象和乏味。而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輕松地看清“點”的運動軌跡。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流功能,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互聯網的接入和校園網的建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唯一源泉,學生也通過訪問網絡獲取知識: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向教師提問,教師在這個平臺上答疑解惑,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交流,打破了空間時間的限制,為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提供了更通暢的渠道。這時,教師不能再把傳遞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會學生“學”上,指導學生懂得從哪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處理信息的方法。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大差異之一在于網絡教育強調自主學習而不是強制性的填鴨式教學。”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從而使學生真正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提高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徹底改變被動學習的方式。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提供豐富資源
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僅滲透了各行各業及百姓家庭,而且已經向教育提出了挑戰。計算機網絡教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庫提供了針對性的素材,這在以前的傳統教學中都是無法實現和不可想象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因此,教師只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在農村課堂教學中展現,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以上五個方面基本涵蓋了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全方位運用,并且分成了幾個層次: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數學教師都會只是停留于把信息技術作為展示工具。慢慢地,教師就會采用較高層次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利用“幾何畫板”做一些簡單的小程序去個別輔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一些發現式教學等。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運用不是教學改革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進素質教育,因此,多媒體只能作為教學中的新興輔助手段。教師在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領會能力的培養上。在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不斷發展推進的今天,新教材給予教師更多教學手段的選擇,作為教師,應該把握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不斷研究,必將大幅度地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