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紅
摘 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實現語文教學的“兩性”統一,一直是熱點話題。
關鍵詞:工具性;人文性;“兩性”統一;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找回兩者的平衡,實現兩者的統一呢?
一、走進教材,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應根據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發生的潛移默化,這就是一種語文素養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走出教材,拓展閱讀,吸取人文精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提出,學生要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的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所以教師要適時地對語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進行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要留出3~5分鐘給學生拓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從課外來說,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既是必要,又有廣闊的操作余地。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這樣名著就慢慢成為學生的精神大餐。這些經典著作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想的光芒,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
此外,還應創造寬松的寫作環境,讓習作成為學生內化人文知識的天堂。譬如,讓學生模仿本文的結構寫作,例如,學完《找春天》后,仿寫《找秋天》。學了《我會變》,學生嘗試以第一人稱寫自己喜歡的物體。這樣,學生學有例子,寫有樣本,每次都能按教師的要求完成寫作任務。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細心觀察外,還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創造寫作素材。如,兒童節,我組織學生開展“慶六一大聯歡”的活動;教師節,開展“老師,我想對您說”的活動。經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親身經歷多了,視野擴大了,積累的寫作素材就豐富了,拿起筆來就有大量的內容可選擇。總之,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讓他們在習作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總之,語文和人文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我們不能為“訓練”而“訓練”,一定要善于抓住契機,充分挖掘閱讀材料中的深層意義,想方設法,聯系現實,激發思維,把人文素養教育滲透進去,把能力訓練、文化精神的修煉、涵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語文與人文齊頭并進的目標,真正把語文教學的目的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區昌東鎮巷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