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娟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以兩位教師執教《體積和體積單位》時不同的導入方式,取得的不同的教學效果,闡述了只有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融洽、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才能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
關鍵詞:和諧;融洽;寬松
前兩天聽我校兩位教師執教的《體積和體積單位》,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學片段1:體積和體積單位
師出示:兩條長短不同的線段、兩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兩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1)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你有什么發現?(2)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你有什么發現?(3)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你有什么發現?
師:它們的意思相同嗎?它們分別比較的是什么?
生:它們分別比較的是長度、面積和體積。
通過師生談話后,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
師提出問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教學片段2:體積和體積單位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想和大家交個朋友,愿意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愿意。
師:是朋友就應該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可以。
師:我在家里,我的女兒非常愛穿我的衣服,你們在家是不是也這樣呢?
生:是的。
師: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覺?
生1:很大。
生2:非常寬松。
生3:很溫暖、很舒服。
生4:很溫馨,感覺自己長大了。
……
師: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嗎?(學生個個很驚訝,大多數笑)
師:你們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會把我的衣服撐破。
……
師: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為什么呢?像這樣日常生活中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每個同學都應該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體積和體積單位”,相信通過學習大家會理解得更清楚。
……
同一個教學內容中,不同的導入方式,取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第一個教學片段是以復習舊知的形式導入,本來數學就是很枯燥無味的,再加上都是以純數學知識的形式出現,有個別學生一聽就頭疼,馬上就有開小差的,有做小動作的,有說話的,數學活動不積極參與,對學習數學沒有興趣,一堂課基本上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學起來不輕松,教起來也很費勁。第二個教學片段的導入很輕松,使學生感受到我不是在學習數學知識,而是在和老師談心,在交流思想,在交流生活經驗,一開始就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一份快樂的心情,學生的思維也活躍了,積極性也提高了。每一個環節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活動,一堂課結束,教師感到非常輕松,學生也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取了新知。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塊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第二個教學片段中,我并沒有居高臨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學生”,把自己作為學生中間的一員,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愿意嗎?”“可以嗎?”隨和的話語、親切的交談,表現出對學生的極大尊重,伴隨“穿不穿爸爸的衣服”這一學生都體驗過的、極具親情味的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情緒體驗無疑是愉快的,學習的積極性無疑是高漲的,學生的思維已不僅僅局限于數學學科領域,而是向著更廣闊的領域延伸。所以只有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融洽、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才能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