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東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和銜接,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識,并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理解新知識,形成知識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為今后教學埋下伏筆。
關鍵詞:詳略得當;激發興趣;構建知識網絡
備課是教學的主要環節。而如何按照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處理,使之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是備好課的關鍵之所在。因此對教材的處理應具備科學性和藝術性。
一、抓住重點、難點,詳略得當
在處理教學內容時首先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準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確定詳講和略講的內容。把最本質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為重點,有助于學生掌握教材中那些比較抽象或理論性較強的不易理解的難點。
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如,細胞的增殖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行為,細胞呼吸、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基因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等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對于這些關鍵性知識要重點講解,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做到突出重點。而對于學生普遍不易掌握,又是教學中重點內容的難點,就應降低難度,使其分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如,光合作用的教學,教材以經典實驗入手,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其實質。真正抓住這些主干知識,一定會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適當補充,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求知欲強,渴望了解更多的生物學知識,教師如能充分利
用這種心理,因勢利導,必將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多一些身邊的實例,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對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現象和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例如,在講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特點時,可聯系園林綠化中行道樹的修剪,在講細胞的滲透吸水時可聯系農業生產上的“燒苗”,在介紹乙烯的生理作用時聯系瓜果的催熟等,這無疑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教師還應適時介紹那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物學方面的科技信息、成果和發展前景。如“器官克隆”“胚胎干細胞”“基因工程”等,這些知識既能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點燃學生熱愛生物學的火花,激發他們鉆研生物科學的濃厚興趣。
三、加強聯系,構建知識網絡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和銜接,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識,并且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理解新知識,形成知識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為今后教學埋下伏筆。如,在講述“減數分裂”時可引導學生聯系DNA分子的復制、染色體與染色質的區別與聯系等內容。還可指出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相互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聯會時,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交叉互換等可為學習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打下基礎。在學習蛋白質時聯系到催化生化反應的酶、主動運輸的載體、免疫反應的抗體、調節生命活動的某些激素、染色體的主要成分之一等功能,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要注意從已有的知識過渡到新的知識,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將新的情境給予舊的知識,增強新鮮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提高學生綜合歸納能力、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另外,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來理解生物學知識,如,在講蛋白質的結構時可借助化學知識,講DNA的分子多樣性時可借助排列組合,講生物群落的結構、生態因素時可借助地理知識等。這不但使學生更易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更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認真分析,靈活處理
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掌握核心概念的基礎上,使知識完整化、系統化且做到融會貫通,最終實現靈活運用。這就要求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對教材教學內容做合理的處理,并以此為前提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方案。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學過程不是一個單純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其主動探索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有更高的追求,既要鉆研大綱和教材,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握處理好教材,把握好課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因材施教,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學)